雷前治:“十二五”——水泥產業 十字路口的新蛻變

來源:數字水泥網 發布日期:2011-04-01
    雷前治會長用“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來描述“十二五”經濟轉型中水泥產業的發展。

    上個(ge) 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從(cong) 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是中國一次重大的體(ti) 製改革。15年的發展中,經濟總量翻了近三番,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神話,也造就了中國水泥的輝煌。然而以過度消耗資源環境為(wei) 代價(jia) 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使我國付出了高昂的經濟和社會(hui) 成本,經濟增長麵臨(lin) “資源瓶頸”和“環境瓶頸”。

    加入WTO,讓中國的舞步與(yu) 世界的節拍逐漸融洽,“十二五”經濟發展轉型勢在必行,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中,大浪淘沙,於(yu) 水泥產(chan) 業(ye) 而言,挑戰亦是機遇,外界溫度的變化,或許已使水泥產(chan) 業(ye) 開始進入了化蛹成蝶的新蛻變期……

    “十一五”水泥,最輝煌的五年

    談起“十一五”,雷前治會(hui) 長總結說,“十一五”是中國水泥工業(ye) 發展史上取得成果最輝煌的五年。主要有三大亮點:

    第一大亮點,技術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型幹法是目前代表水泥行業(ye) 最先進的生產(chan) 工藝,技術結構調整最主要的指標表現就是新型幹法水泥產(chan) 量的比重——從(cong) 最初的不到10%,在這個(ge) 五年中快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建材協會(hui) 、數字水泥網各個(ge) 方麵統計都表示,2010年這個(ge) 比重已經超出了80%。這是個(ge) 舉(ju) 世矚目的成果,帶來中國水泥工業(ye) 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jin) 對中國水泥工業(ye) ,對所有水泥人來說,都是圓了一個(ge) 夢,國際上對中國水泥工業(ye) 的這種發展也給予了高度認可。

    第二大亮點,這五年間水泥行業(ye) 的節能減排技術的進步。以往一提起中國的水泥工業(ye) ,印象中就是生產(chan) 工藝落後、烏(wu) 煙瘴氣、產(chan) 品質量極差,但通過這五年,水泥行業(ye) 大闊步推進技術進步,使能耗指標、排放指標都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取得這個(ge) 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個(ge) 亮點,中國水泥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能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與(yu) 日俱增。主要體(ti) 現在技術裝備方麵,“七五”、“八五”時期,中國水泥工業(ye) 新型幹法技術還以進口裝備為(wei) 主,主要依賴國外的技術和裝備,通過引進相關(guan) 技術,不斷研究、吸收,此前累積的不懈努力,在這五年中集中體(ti) 現了。中國水泥企業(ye) 在國際上的競爭(zheng) 力,不僅(jin) 僅(jin) 是簡單的新型幹法技術指標、裝備的過關(guan) ,更關(guan) 鍵的是培養(yang) 了這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支隊伍目前在國際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日本的新型幹法生產(chan) 工藝技術也很先進,工程師一輩子可能也就是做那麽(me) 幾條線,可能就是最有經驗的工程師;但中國的工程師,甚至一個(ge) 最普通的技術工人,可能在過去這五年中就要做幾十條線甚至上百條線,他所積累的豐(feng) 富經驗是其他國家技術人員無法比擬的。

    成就,源於(yu) 三大力量

    中國水泥工業(ye) 在過去五年能夠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以往僅(jin) 僅(jin) 停留在匯總成果,要對“十二五”發展有個(ge) 判斷,需要更深層次的總結,首先要對曆史有個(ge) 客觀的、事實求是的回顧與(yu) 總結。市場、政府、協會(hui) 這三種力量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是成就“十一五”最輝煌水泥工業(ye) 曆史的三大力量:

    市場的拉動。過去五年中,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突飛猛進,帶來水泥需求的增長,這個(ge) 宏觀環境是水泥工業(ye) 輝煌發展、結構能夠迅速調整的最根本原因。沒有這麽(me) 大的市場需求容納空間,水泥工業(ye) 發展如此迅速,產(chan) 品要流向哪裏?

    政府政策的導向。國家在遵循市場規律、按市場規律辦事的前提下,製訂了正確的政策的導向。回顧這五年,中國水泥工業(ye) 一路走來,確實不易,“十五”中期國家將水泥列入高耗能、控製發展產(chan) 業(ye) ,“十一五”期間根據市場發展情況,調整了政策導向,如果持續執行國辦發[2003]103號文,或者對落後產(chan) 能實行“先淘汰後發展”,都不會(hui) 有今天的成就。

    協會(hui) 的協調。協會(hui) 是連接政府和企業(ye) 的的橋梁,支持行業(ye) 健康發展。一方麵作為(wei) 水泥企業(ye) 的代表,協會(hui) 和企業(ye) 共利益,要敢於(yu) 說話,在關(guan) 鍵時候及時地將群眾(zhong) 的呼聲反映到政府層,例如在鼓勵大型化新型幹法窯建設、支持大企業(ye) 發展,從(cong) 土地、資源、貸款,該給企業(ye) “吃小灶”就努力向政府積極力爭(zheng) ;而另一方麵,當行業(ye) 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合理控製、引導時,也敢於(yu) 站在政府一邊,堅決(jue) 諫言。

    103號文下來之後,要嚴(yan) 格控製水泥行業(ye) 項目,當時雷前治會(hui) 長就認為(wei) ,中部的需求剛剛開始,正在步入快車道,同時中國的水泥工業(ye) 結構在全球處於(yu) 最落後水平,在這個(ge) 時候,如果統一控製,不支持大型新型幹法窯發展,中國水泥工業(ye) 發展可能就沒有發展前景了。後來的政策中,在政府和協會(hui) 的不斷溝通、交流、調研中,政策給予了不同引導:

    一是,政策堅持有保有壓,保的是大型化新型幹法窯發展,壓的是落後產(chan) 能或者是不具有條件的企業(ye) 、或盲目投資的企業(ye) 。“有保有壓”這四個(ge) 字,對“十一五”中國水泥工業(ye) 健康發展奠定了一個(ge) 很好的基礎。

    二是,很重要的國家重點支持的60強企業(ye) 。60強企業(ye) 的發布,在當時看起來似乎有些不符合市場規律,但符合當時中國水泥工業(ye) 發展現實,這就是中國特色。假如不是有重點地支持一批企業(ye) ,市場的無序競爭(zheng) 、一盤散沙可能將持續存在。而無序競爭(zheng) 、拚命地降低成本,最終損害犧牲的就是消費者利益,因為(wei) 生產(chan) 者總是要取得利潤的,無限壓低成本最終很可能就是低質量,從(cong) 粗製濫造到假冒偽(wei) 劣。但水泥是一個(ge) 基礎建築型材料,假如走到這麽(me) 一個(ge) 程度,對中國水泥工業(ye) 甚至整個(ge) 中國的建設都是一個(ge) 災難性的事情。60強企業(ye) 名單的發布對“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作用都是非常明顯的。

    三是,節能減排到鼓勵發展餘(yu) 熱發電的政策傾(qing) 向。餘(yu) 熱發電剛提出時,受到電力部門的強烈抵製,但在協會(hui) 的多方奔走下,政府最終強烈支持,采取了一係列政策,結構調整才能夠進行得如此順利並取得這麽(me) 大成果。

    在經曆產(chan) 業(ye) 高速膨脹發展,雷會(hui) 長認為(wei) 2009年四季度發布的38號文是正確的、及時的,如果沒有38號文,2010年的好形勢也會(hui) 是很難的,這個(ge) 文對“十一五”後期、特別是“十二五”前期的水泥產(chan) 業(ye) 發展將起到很大意義(yi) 。如果全行業(ye) 的思想觀念得不到很大轉變,仍舊存在大量盲目建設、重複建設,可能會(hui) 造成社會(hui) 資源很大的浪費。

    “十二五”轉型,水泥拐點在接近

    關(guan) 於(yu) “十二五”發展的規劃思想,中央經濟會(hui) 議已經做了非常詳細的論述,經濟轉型是主要基調。經濟轉型這一概念的提出,有理論規律,也有對許多實實在在的客觀事實的經驗總結。根據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對發展規律進行高度的總結、概括,上升到理論——工業(ye) 化的發展過程中,從(cong) 起步到高速發展再到成熟直至工業(ye) 化完成,各個(ge) 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任何一個(ge) 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跨越或不遵循這條規律,對指導中國經濟發展也是至關(guan) 重要的。

    然而,中國市場發展存在自己的特殊性,幅員廣闊,東(dong) 、中、西經濟差異比較大。相對來說,東(dong) 部地區的轉型問題可以說已經擺在了麵前,這已經是事實——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工業(ye) 化已基本實現,建設廠房等的投資可能還會(hui) 保持一定增長,但增速將大幅弱化,加工業(ye) 的增長已經到了頂點,對GDP的貢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而高科技領域投資將大幅增多,在萬(wan) 元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中的水泥用量將大幅下降。

    工業(ye) 化結束並不代表經濟增長的停滯,過去經濟發展中,對工業(ye) 給予高度重視,農(nong) 業(ye) 雖然基本上擺脫了過去靠一人一牛耕田的局麵,但還相對落後,加快城鎮化率是避免經濟總量迅速下降的一個(ge) 重要途徑。經濟發展光靠大城市是不夠的,要加強中小城市的發展,中國農(nong) 村距離真正要實現城鎮化還有很長的路。“十二五”把城鎮化作為(wei) 擴大內(nei) 需的重要突破口,實施均衡城鎮化戰略,一方麵要發揮大城市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形成都市圈網絡,另一方麵要推進農(nong) 村城鎮化。

    城鎮化意味著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建設,一是基礎設施,一是房地產(chan)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爆發式增長,高速公路已逐漸完善,但鐵路、城際鐵路還遠遠不夠,在長三角地區可能還會(hui) 延續到明年甚至後年;而房地產(chan) 方麵,存在大量的需求,國外都不可能做到完全買(mai) 房,這個(ge) 問題不是幾年就能解決(jue) 的,同時與(yu) 國外木材結構等不同的是,中國房屋大多是鋼筋混凝土,因此可能在今後很長時間內(nei) ,房地產(chan) 對水泥的需求還將繼續存在。城鎮化建設對水泥的需求在今後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nei) 不會(hui) 減弱,給水泥帶來的機遇還是非常明顯的。

    對關(guan) 注的“十二五”水泥需求總量到底能達到多少,一定要尊重市場的規律,看國家“十二五”的投資金額以及投資結構。中國經濟是個(ge) 政治經濟,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men) 預計2018年到2020年左右將出現拐點,然而4萬(wan) 億(yi) 投資使水泥需求拐點可能提前到來,在“十二五”後期、“十三五”前期水泥的需求總量將逐漸向拐點靠近。具體(ti) 時點和發展速度,若這兩(liang) 年需求還維持高位,增長速度越快,拐點來的越快,若這兩(liang) 年需求增速還比較平緩,拐點可能來的會(hui) 晚一些。從(cong) 一般發展規律看,工業(ye) 化完成後,水泥需求將在拐點之後迅速下降,並且下降速度非常快,日本、台灣、韓國等國家的這個(ge) 高位上人均需求總量大約在1噸左右。城鎮化建設,可能使中國的人均水泥需求量要比其他發達國家高的多,並且持續高位的時間相對要長。

    針對產(chan) 能過剩問題,雷前治會(hui) 長認為(wei) 有三種類型:一是區域性過剩,如華東(dong) 地區,成熟性市場麵對著超量的產(chan) 能;二是階段性過剩,如四川、重慶、貴州,是成長性市場,需求並沒有到拐點,還會(hui) 繼續增長,但產(chan) 能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yu) 市場需求增長的速度;三是全國水泥產(chan) 業(ye) 的宏觀整體(ti) 過剩,在中國還不是太大的威脅,從(cong) 總測算來看,過剩量其實並不是太大。真正有威脅的是前兩(liang) 個(ge) 過剩,主要是由於(yu) 新型幹法產(chan) 能在2007~2009年大規模、集中釋放。區域性過剩現在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階段性過剩就看各級政府怎麽(me) 采取措施,而宏觀整體(ti) 性過剩已經開始亮紅燈了,930文件緊急刹車,隻要政府把握得好今後的節奏,在中國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大浪淘沙 挑戰中的水泥發展機遇

    經濟轉型帶來宏觀環境的變化不可小視,水泥企業(ye) 沿著老路走可能會(hui) 走到死胡同,必須從(cong) 行業(ye) 內(nei) 部轉型以適應這個(ge) 大環境的變化。一定要研究透經濟轉型帶來的機遇和風險,不能出現一點失誤,這是性命攸關(guan) 的一件大事,一個(ge) 戰略決(jue) 策錯誤,可能就會(hui) 使企業(ye) 走到衰敗甚至倒閉。計劃經濟年代水泥一直是供不應求,從(cong)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水泥工業(ye) 的很多排頭兵、曾為(wei) 全國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的風雲(yun) 企業(ye) ,最後落伍了、被淘汰了。“十一五”期間新型幹法高速發展也是市場需求拉動,很多企業(ye) 抓住了機遇迅速發展,比較有代表的先是海螺、後是中國建材,在短短五年內(nei) 迅速成長,但沒有抓住機遇的、沉淪的、大浪淘沙的也為(wei) 數不少。最成功的經驗就是走到資本市場去募集資金,而且要一個(ge) 銅板掰成兩(liang) 個(ge) 花,有效、專(zhuan) 注主業(ye) 發展,並且一定要瞄準這個(ge) 行業(ye) 最前沿的技術。

    “十二五”水泥行業(ye) 內(nei) 部的轉型必須要轉變三個(ge) 方麵的觀念:

    第一,要實現從(cong) 傳(chuan) 統的優(you) 質高產(chan) 到優(you) 質低耗的轉變。在長期供不應求的局勢下,新型幹法生產(chan) 線規模從(cong) 5000 t/d提高到6000 t/d,6000 t/d提高到更高,我們(men) 還樂(le) 在其中,覺得玩水泥窯技術已經很高了。但其實這並不是個(ge) 好事。一個(ge) 合理的工藝設備所能確定的產(chan) 量和技術經濟指標呈曲線關(guan) 係:當管理水平上不去或台水泥產(chan) 量水平上不去時,這時是呈正相關(guan) ,即提高台水泥產(chan) 量,單位消耗也下降,經濟效益也提高;但台產(chan) 量達到最高狀態時,這時候再不適當地提高台產(chan) 量時,可能就處於(yu) 一個(ge) 負相關(guan) ,這時候的單位消耗不降反升,經濟效益也不是最優(you) 。

    第二,要實現從(cong) 追求量到追求利的轉變。水泥產(chan) 業(ye) 的技術、管理都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兩(liang) 方麵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空間還能有多少?無序競爭(zheng) 造成的水泥價(jia) 位不高才是造成行業(ye) 效益低的最本質的原因。傳(chuan) 統觀念中追求一個(ge) 量,但水泥的需求彈性並不高,生產(chan) 過多水泥,經濟效益低,納稅能力弱,對資源也是一種極大浪費。獲取合理利潤的一個(ge) 重要手段就是要有一個(ge) 合理的價(jia) 格,從(cong) 行業(ye) 內(nei) 部營造一個(ge) 良好的供需關(guan) 係,從(cong) 而保持合理的價(jia) 位、獲取比較合理的利潤,這個(ge) 是至關(guan) 重要的。尤其在產(chan) 能過剩的區域中,應該靠企業(ye) 自己來營造一個(ge) 良好的氛圍,自己要把握自己的命運。

    第三,要實現從(cong) 新建到收購的發展方式轉變。930文件意味著大企業(ye) 的發展靠一條線、一條線建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是否不意味著大企業(ye) 沒有發展的空間了?雷前治會(hui) 長堅定地說,“不是的,大企業(ye)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水泥行業(ye) 還要進一步提高生產(chan) 集中度,還有支持大企業(ye) 的發展。” 印度的水泥產(chan) 業(ye) 集中度在國際上是一個(ge) 比較好的水平,它的經驗表明生產(chan) 集中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但中國水泥行業(ye) 現在的市場集中度還很低,不要說在全國、在一個(ge) 區域內(nei) 要達到這個(ge) 結構水平也很難,戰略重組是下一步大企業(ye) 發展非常有效的途徑。

    並購中的激烈競爭(zheng) 不可避免,各家企業(ye) 都想做大、都想占住市場,但不能像鋼鐵行業(ye) 一樣對並購行使行政幹預。關(guan) 鍵是水泥企業(ye) 的老板們(men) 要逐步走向理性,不要單純追求企業(ye) 規模,而是要從(cong) 如何提高集團核心競爭(zheng) 力下手,圍繞這個(ge) 中心展開並購,營造小區域裏的小氣候。“現存的就是合理的”,其他企業(ye) 已經在區域內(nei) 生存、形成勢力,在前麵走過的十幾年道路中,很多大企業(ye) 總想把小企業(ye) 消滅,但最後反而兩(liang) 敗俱傷(shang) 。在今後的大企業(ye) 並購中,小企業(ye) 、大企業(ye) 之間都要走重組聯合、多贏、共贏的路,用利益機製把大小企業(ye) 聯係在一起。在並購上,雷前治會(hui) 長絲(si) 毫不掩飾對中國建材董事長宋誌平的讚賞。“十二五”不僅(jin) 要在聯合重組的機製上去做調整以適應經濟轉型,在思想觀念上也要做一個(ge) 轉變,形成共同的利益機製才是可能的。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