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 水泥行業挑戰與機遇並存

來源:中國建材報 發布日期:2014-09-09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形勢對於(yu) 建材行業(ye) ,尤其水泥行業(ye) 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需求量減少之後,很多企業(ye) 麵臨(lin) 著斷糧的危機;另一方麵,危機感倒逼企業(ye) 在技術、管理方麵進行革新,促使著我國水泥行業(ye) 穩中有進地朝著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國際上,“新常態”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是由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裏安提出的概念。“新常態”有很多種釋義(yi) ,主要被詮釋為(wei) 經濟危機之後緩慢的恢複階段。而如今“新常態”在我國又被賦予新的含義(yi) 。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常年保持8%甚至以上的高增長速度,居高不下。但在包括2013年在內(nei) 的未來若幹年,這種狀況將被打破,進入一個(ge) “七上八下”(即經濟增速維持在7%~8%之間)的年代。

這就是中國的“新常態”:告別過去傳(chuan) 統、粗放的高速增長方式,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我國建材行業(ye) 也正處在這種“新常態”的發展軌道上。

可以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形勢對於(yu) 建材行業(ye) ,尤其水泥行業(ye) 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需求量減少之後,很多企業(ye) 麵臨(lin) 著斷糧的危機;另一方麵,危機感倒逼企業(ye) 在技術、管理方麵進行革新,促使著我國水泥行業(ye) 穩中有進地朝著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當前,水泥行業(ye) 嚴(yan) 重過剩的產(chan) 能致使行業(ye) 經濟效益出現快速下滑,企業(ye) 間的競爭(zheng) 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地價(jia) 格拚殺十分慘烈,實現行業(ye) 轉型升級和提高企業(ye) 綜合競爭(zheng) 實力已經迫在眉睫。

放眼過去,我們(men) 也許會(hui) 說:中國的水泥行業(ye) ,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麽(me) 艱難過。水泥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市場上惡性競爭(zheng) 不斷、環境汙染日益加劇,在這陷入穀底之際,各方都開始慌張,水泥行業(ye) 似乎連生存都岌岌可危。

目前,行業(ye) 專(zhuan) 家分析,我國水泥行業(ye) 麵臨(lin) 著六大挑戰。一是水泥行業(ye) 結構調整的挑戰;二是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挑戰;三是節能減排的挑戰;四是資源的配置與(yu) 利用的挑戰;五是向水泥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延伸的挑戰;六是水泥企業(ye) 走向國際的挑戰。

在“新常態”下,我國水泥行業(ye) 必須認清現狀,迎接挑戰,順應“新常態”規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環保技術、促進管理創新上來。

與(yu) 此同時,這對於(yu) 我國水泥行業(ye) 、企業(ye) 來說,是一個(ge) 鳳凰盤涅的時機,將促使全行業(ye) 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因此,我國水泥行業(ye) 想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要樹立信心,積極謀變,適應新環境。

水泥行業(ye) 創造“新常態”

麵對水泥行業(ye) 的“新常態”,反應靈敏的企業(ye) 已經著手順應市場規律的發展,優(you) 化內(nei) 部管理,尋找企業(ye) 的創新驅動,進入高效、低成本、可持續的發展階段。

如今,行業(ye) 內(nei) 已出現了很多轉型升級的案例和趨勢。在中國建材集團、中材集團、海螺水泥等為(wei) 代表的大型集團的引領下,行業(ye) 將會(hui) 不斷推動“新常態”、創造“新常態”.

大企業(ye) 並購是大勢所趨

今年47日,全球兩(liang) 大水泥生產(chan) 商--法國拉法基與(yu) 瑞士豪瑞發表聲明,合並成立新公司--拉法基豪瑞公司(簡稱“拉豪合並”)。這一世紀合並引發全球高度關(guan) 注。同時,對於(yu) 深陷產(chan) 能過剩困局,並處在轉型升級關(guan) 鍵時刻的我國水泥工業(ye) 來說,拉豪合並或為(wei) 我國水泥行業(ye) 的未來發展帶來可借鑒的模式,使我們(men) 認識到,通過並購提前布局、搶占先機,強強聯合才是企業(ye) 並購的更高級階段。

實際上,領軍(jun) 企業(ye) 在上半年已經紛紛走向了競合之路。其中比較典型的合作有:中材裝備與(yu) 蒙西水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海螺集團與(yu) 亞(ya) 洲水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河南同力與(yu) 中聯水泥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等。

這些龍頭企業(ye) 之間實現了強強聯手、上下遊利益共享,為(wei) 突破現有發展瓶頸,推動行業(ye) 結構調整作出探索。

在剛結束不久的東(dong) 北重點水泥企業(ye) 兼並重組研討會(hui) 上,亞(ya) 泰水泥、北方水泥、天瑞東(dong) 北、山水東(dong) 北、冀東(dong) 東(dong) 北、大鷹水泥等水泥企業(ye) 也為(wei) 化解產(chan) 能過剩,促進企業(ye) 深層次合作獻計獻策。

他們(men) 建議實行“兩(liang) 個(ge) 轉變”:轉變商業(ye) 模式,由交叉銷售轉向交叉持股;轉變兼並重組方式,由獨資兼並重組轉向產(chan) 權置換,實現企業(ye) 加大產(chan) 業(ye) 集中度和市場主導能力的目標。同時會(hui) 議還專(zhuan) 門成立了兼並重組協調小組。爭(zheng) 取在部分地區開展實質性合作。這或許將在全國範圍內(nei) 起到化解產(chan) 能過剩、促進行業(ye) 兼並重組的示範性效果。

在中國建材、海螺水泥、中材集團、冀東(dong) 水泥和華潤水泥等龍頭企業(ye) 推動下,未來隨著行業(ye) 整合進入“深水區”,大企業(ye) 並購或將出現。

服務先行 打造“製造服務業(ye) ”

2014年8月,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誌平做客中央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提出把建材行業(ye) 打造成“製造服務業(ye) ”.在順應“新常態”的基礎之上,為(wei) 我國建材工業(ye) 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將服務融入到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打造一套從(cong) 生產(chan) 到銷售再到服務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由過去單一的由製造爭(zheng) 取附加值到通過為(wei) 客戶終端做更多增值服務創造新價(jia) 值。延長了製造行業(ye) 的服務鏈,優(you) 化了產(chan) 業(ye) 結構,帶動就業(ye) 、獲得更多的利潤的同時,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體(ti) 驗。但這不僅(jin) 需要企業(ye) 在製造上花功夫,更要求在服務上多動腦筋。

中國建材集團提出的“製造服務業(ye) ”主要是通過為(wei) 消費者提供個(ge) 性化的生產(chan) 、服務以及一攬子解決(jue) 方案實現。不僅(jin) 如此,將低附加值的產(chan) 業(ye) 外包,創造和培養(yang) 以自身主業(ye) 為(wei) 核心的產(chan) 業(ye) 集群也被列入其中。

宋誌平提出服務質量的提升即滿足個(ge) 性化的需求。比如集團在特種水泥方麵進行研發和投入生產(chan) 實力,根據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將水泥分為(wei) 很多種,修路、修橋、水電站、核電站,不同地方都有適合其建造的不同品種的水泥。

不僅(jin) 如此,中國建材集團還積極打開農(nong) 村市場,希望以此能帶動內(nei) 需的發展。新型房屋業(ye) 務最具代表性,在他們(men) 的設計庫裏麵有3000多種不同房屋品種供消費者選擇,滿足了消費者的個(ge) 性化需求。

積極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

沒有哪一項事業(ye) 比“水泥窯協同處置”更切合“新常態”發展趨勢。

傳(chuan) 統的水泥行業(ye) 實際上是一個(ge) 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的行業(ye) ,與(yu) “新常態”完全不相符合,而“水泥窯協同處置”則完美化解了傳(chuan) 統水泥行業(ye) 汙染、耗能給水泥企業(ye) 生存帶來的危機。相反,正在為(wei) 他們(men) 帶來機遇。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期間,金隅集團旗下的北京水泥廠成為(wei) 北京市唯一一個(ge) 沒有停止生產(chan) 的水泥企業(ye) ,這就得益於(yu) 其“水泥窯協同處置”的功能。北京水泥廠用於(yu) 製造水泥的很大一部分原料來源於(yu) 城市廢棄物,其中還包括30種危險廢棄物,這些廢棄物通過水泥窯的高溫處理之後變成無毒無害的水泥,回歸到城市建設之中。真正體(ti) 現了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續的發展方針。

當然,機遇不可能無故降臨(lin) ,這還要依托與(yu) 技術和管理的創新,高技術從(cong) 來與(yu) 高效率是同步的。海螺集團在其水泥窯協同處置設備車間上建了一個(ge) 咖啡廳,以彰顯其水泥窯處置技術的優(you) 越之處,創造了水泥窯協同處置下的又一個(ge) “新常態”.

水泥窯協同處置一定會(hui) 成為(wei) “新常態”下水泥行業(ye) 的主要發展方向。

實際上,提出“新常態”這一概念其實是希望通過總結當前各行業(ye) 發展的狀況、規律引發行業(ye) 內(nei) 外的重視。當前我國水泥行業(ye) 挑戰與(yu) 機遇並存。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提出“新常態”概念就是希望水泥企業(ye) 冷靜下來,看清前路,調整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方式,升級技術、管理水平,為(wei) 可持續發展開道。

麵對“新常態”,水泥行業(ye) 的轉型升級已經箭在弦上。

延伸閱讀

經濟“新常態”的定位。“新常態”(New Normal)原本來自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埃裏安在2008金融危機之後創出的新名詞,表示宏觀經濟從(cong) 繁榮--衰退周期到正常的恢複過程,即經濟轉型、再平衡過程。

新常態經濟在早期的日韓都有體(ti) 現。二戰後,日本、韓國相機迎來的經濟的高速增長期,GDP年均增速分別達到9.7%8.02%,但隨後幾十年,日本受國內(nei) 石油危機、國內(nei) 泡沫經濟影響,韓國受到亞(ya) 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相繼遭到重創,經濟增長的GDP紛紛回落到4%左右的低增長水平。1991~2012年期間,日本經濟增速更是進一步回落到年均僅(jin) 0.86%.

類似於(yu) 上世紀的日韓經濟,中國也將迎來經濟“新常態”.但與(yu) 日、韓不同的是,中國經濟受產(chan) 業(ye) 、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影響,在短期內(nei) 將保持7.5%的中高速增長。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