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靠壟斷解決過剩產能?是,但沒那麽簡單!

來源:水泥地理 發布日期:2015-06-01

作者:陳言   來源:日本企業(ye) (中國)研究院 執行院長

產(chan) 能過剩了怎麽(me) 辦?這在中國是個(ge) 大難題。日本雖小,產(chan) 能過剩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出現過,但日本削減產(chan) 能的方式很特別——靠壟斷。隻要壟斷就能解決(jue) 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國資報告》在第四期邀請與(yu) 日本產(chan) 業(ye) 界保持經常聯係的日本企業(ye) (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為(wei) 我們(men) 詳解,壟斷背後,日本政治、經濟、社會(hui) 各界如何協作,削減過剩產(chan) 能、實現產(chan) 業(ye) 轉軌?

“43年前,我大學畢業(ye) 便進入三菱綜合材料公司。剛開始,我在九州的一個(ge) 小礦山工作。礦山封山後,我先後在幾個(ge) 水泥廠做過總務人事方麵的工作。隨著水泥事業(ye) 漸漸進入成熟階段,日本以新換舊的建築工程慢慢減少,部分產(chan) 能就需要淘汰。而安置一部分工人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內(nei) 容。”2015年4月,即將從(cong) 中國總代表轉任子公司總經理的芝先生向筆者回憶道。

一個(ge) 國家不斷成長,產(chan) 業(ye) 自然有從(cong) 高速發展,進入到成熟,然後步入需逐步削減產(chan) 能的時候。日本這個(ge) 國家,和中國比,人口隻及我們(men) 的1/10,土地麵積更是隻有1/27。一項技術研發出來,很快就能在整個(ge) 日本普及。各家企業(ye) 具有大致相同的技術、勞動成本、流通成本,一家企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也很快就會(hui) 成為(wei) 整個(ge) 行業(ye) 的過剩。不管企業(ye) 願意不願意,那麽(me) 大的生產(chan) 能力放在那裏,占用的資金,需要維持的人力成本也都不會(hui) 變,企業(ye) 最終都不得不處理。日本削減過剩產(chan) 能,采取較多的方法是,企業(ye) 自主轉走部分員工,讓生產(chan) 過剩得以緩解;行業(ye) 協會(hui) 出麵商量,減少一部分生產(chan) 能力;而國家則會(hui) 出產(chan) 業(ye) 政策,及時進行調整。

每次企業(ye) 轉型,芝先生這樣的總務、人事方麵的專(zhuan) 業(ye) 人員就會(hui) 出來為(wei) 將要被解雇的員工尋找新的工作機會(hui) 。這方麵的工作,比決(jue) 定停止某條生產(chan) 線的運營,對企業(ye) 來說要艱難很多。

精確統計不許虛報、瞞報

“保有一定的過剩生產(chan) 能力,應該是日本經濟的一大特點。這樣,企業(ye) 在市場需求增加的情況下,隨時能夠供應產(chan) 品。”日本慶應大學經濟學教授北原勇這樣看日本企業(ye) 保留一部分剩餘(yu) 生產(chan) 力的現象。隻有在具有了剩餘(yu) 生產(chan) 能力後,企業(ye) 才能在其他任何準備通過降價(jia) 來發動進攻的企業(ye) 麵前,保有穩坐泰山的架勢。但是,即便是多出來的這部分,企業(ye) 也是心裏有數。

在日本采訪,不論是企業(ye) 、大學,還是政府機關(guan) ,做企劃、調查研究及經濟政策的人,每人桌上必定會(hui) 有相關(guan) 的統計。日本是個(ge) 在統計方麵極為(wei) 嚴(yan) 格的國家,統計內(nei) 容也十分的詳實,統計數據中的水分幾乎可以省略不計。比如水泥產(chan) 業(ye) ,與(yu) 中國每年2 5億(yi) 噸的產(chan) 量相比,日本一年也就60 00萬(wan) 噸左右。即便是在2011年東(dong) 日本地區大地震之後,水泥使用量突然增多,但其產(chan) 能也依舊控製在6000萬(wan) 噸,沒有達到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上億(yi) 噸的盛況。

日本的大型水泥廠僅(jin) 三四家,如三菱材料、太平洋水泥、宇部興(xing) 產(chan) 等。在有水泥需求的地方,這幾家企業(ye) 都會(hui) 盡快前往當地設廠,或者並購一些小水泥廠,行業(ye) 相當的集中。一個(ge) 地方需要多少水泥,自己能提供多少,還有多少空間,企業(ye) 非常的清楚,不存在虛報、瞞報的情況。在一個(ge) 不大的範圍裏,企業(ye) 數量不多,生產(chan) 能力都保有富裕的時候,市場的成熟,必然會(hui) 讓整個(ge) 行業(ye) 開始出現大量過剩設備。在市場十分透明,統計絕對準確的情況下,各家企業(ye) 能忍受的經營壓力是一樣的,要麽(me) 共同淘汰一些產(chan) 能,大家都活下來,要麽(me) 在這之前已經難以維持,企業(ye) 自己轉行去做別的業(ye) 務,市場不可能給一些企業(ye) 留下特殊的空間。

因此在日本,同一行業(ye) 的企業(ye) 共同削減一部分產(chan) 能,做起來並不是很困難。

壟斷排斥落後產(chan) 能進市場

在住友金屬公司工作了30餘(yu) 年的藤田先生,對中國鋼鐵行業(ye) 進行了一番考察後,覺得中國與(yu) 日本最大的不同,便是中國有太多的中小鋼鐵廠,而日本隻有幾個(ge) 大型鋼鐵廠。“可以想象,中國鋼鐵業(ye) 在淘汰過剩設備的時候會(hui) 有多麽(me) 困難。”藤田說。

日本鋼鐵行業(ye) 也曾遭遇產(chan) 能過剩,但具體(ti) 情況和後續發展不盡相同。日本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chan) 國,也是最大的出口國。但大的經濟危機,如1973年及1979年的石油危機,給日本的鋼鐵業(ye) 帶來極大的震動,讓飛躍發展的日本鋼鐵企業(ye) ,不得不停下腳步。追求量的增長撞上了天花板,鋼鐵產(chan) 品小批量、多品種生產(chan) 成了主流,設備嚴(yan) 重過剩。

直至上世紀9 0年代,筆者在對大量日本鋼鐵廠進行調查時,企業(ye) 員工談的還是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煉鋼廠開始向鋼鐵產(chan) 品方麵轉型,企業(ye) 希望通過對鋼鐵產(chan) 品的加工來獲得新的業(ye) 務增長點。”藤田回憶,“各個(ge) 廠家的成本大致相同,在難以找到新市場,或者說在國際市場難以找到新買(mai) 家的時候,我們(men) 也隻能停爐,減少生產(chan) 量。”而那時的住友金屬,將很多煉鋼工人轉移到了鋼鐵產(chan) 品加工部門去,在工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後,開始削減設備。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振興(xing) ,鋼鐵又開始有了新的銷路。日本鋼鐵廠家無一不是賺得盆滿缽滿,此時,通過投入新的高爐,特別是投資少,見效快的小型電爐,按說有一定的上馬餘(yu) 地。但日本現有的過剩產(chan) 能,足以對付中國等國對鋼鐵的需要。因此,日本沒有出現大量小型鋼鐵廠重複建設的情況。

不僅(jin) 如此,近十餘(yu) 年來,日本鋼鐵的產(chan) 能還在進一步減少。新日鐵與(yu) 住友金屬的合並,自然讓兩(liang) 家的部分高爐或者是減少產(chan) 量,或者是停用。“大家也都知道,死拚市場占有率,最後是整個(ge) 行業(ye) 愈發失去盈利的機會(hui) ,不如商量削減一些產(chan) 能。特別是行業(ye) 內(nei) 最大的企業(ye) 率先削減。”藤田指出,但是這種削減絕非給給那些資本微薄、技術落後、產(chan) 量不多的落後產(chan) 能空出進入市場的機會(hui) 。日本的市場窄小,空間不大,大企業(ye) 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設備的情況下,迅速占領新市場。這樣,日本每次削減過剩資本後,依舊保有很大的再度出擊的能力,未出現一邊削減過剩產(chan) 能,另一邊在增加新產(chan) 能的情況。

“生產(chan) 能力過剩是日本各個(ge) 產(chan) 業(ye) 的常態,但這種過剩是在壟斷及充分競爭(zheng) 前提下的過剩。”北原勇說。日本產(chan) 業(ye) 的壟斷,讓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在討論該如何削減過剩資本時,做決(jue) 斷會(hui) 比較容易。而每次削減過剩產(chan) 能時,都會(hui) 留有餘(yu) 地,以備不時之需。

通過稅收來引導產(chan) 業(ye) 轉型

二戰後,幾乎已經一貧如洗的日本產(chan) 業(ye) ,從(cong) 煤炭、水泥開始複蘇,之後,紡織、鋼鐵、電器、汽車等產(chan) 業(ye) 先後興(xing) 起,每次新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生及發展,便意味著上一個(ge) 階段的產(chan) 業(ye) 進入過剩階段。而在每次換檔期,日本政府對不同產(chan) 業(ye) 集中進行的整頓,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在日本經濟產(chan) 業(ye) 省,負責產(chan) 業(ye) 政策的官員田中先生對筆者說:“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給予減免征稅的權利,使得大量的設備投資在新產(chan) 業(ye) 得以實施。而已經過剩的企業(ye) ,國家又會(hui) 以另外一種方式鼓勵削減過剩產(chan) 能。比如通過立法,讓產(chan) 業(ye) 主動將新投資放到新產(chan) 品上,告別舊的的生產(chan) 內(nei) 容,去拓展新產(chan) 品、新領域的業(ye) 務,舊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解決(jue) 起來也比較容易。”

日本產(chan) 業(ye) 發展的階段性十分突出,國家在某個(ge) 時段會(hui) 集中解決(jue) 某個(ge) 產(chan) 業(ye) 發生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加之國土相對窄小,企業(ye) 比較集中,一個(ge) 產(chan) 業(ye) 政策下來後,基本上都能令行禁止。政府抓好了大企業(ye) ,管好了中小企業(ye) ,在新產(chan) 業(ye) 計劃的引導下,企業(ye) 們(men) 都會(hui) 根據市場規律自行調整。在日本,保證大企業(ye) 的利益,是通過立法形式做出的。經濟界積極支持一些有政治抱負的人在選舉(ju) 中獲得勝利,進入議會(hui) ,在議會(hui) 裏通過立法來保證企業(ye) 利益。有了法律法令,官員具體(ti) 執行。這樣,企業(ye) 與(yu) 政治,政治與(yu) 行政,行政與(yu) 企業(ye) 的三角關(guan) 係變得較為(wei) 明確。當產(chan) 能問題影響企業(ye) 效益,國家因為(wei) 某個(ge) 行業(ye) 發展進入瓶頸需要解決(jue) 過剩問題時,便能迅速通過稅收等方式,將過剩的那部分打壓下去。

“大樹底下無小草”

筆者反複強調了國土麵積的相對窄小,國內(nei) 企業(ye) 很容易形成壟斷的日本產(chan) 業(ye) 特點,要說的是,“大樹底下無小草”的日本概念。新興(xing) 企業(ye) 在日本是可以充分競爭(zheng) 的,但新興(xing) 企業(ye) 要成為(wei) 國家重點扶持的產(chan) 業(ye) ,則需要很大的政策支援,這種政策支援,在一個(ge) 法製非常徹底的國家,最大的支援便是減免納稅金額。國家對某個(ge) 行業(ye) 的扶植,很快讓一個(ge) 新產(chan) 業(ye) 誕生了起來,讓自由競爭(zheng) 階段,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壟斷階段便是大樹生長,小樹消失,小草生存都會(hui) 變得很困難的時期。要保證企業(ye) 效益,壟斷絕對是企業(ye) 最後很自然的選擇,而出現了壟斷以後,削減一定程度的過剩產(chan) 能,也會(hui) 相對容易。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