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新常態經濟下行是供給側發生了問題
吳敬璉說,從(cong) 需求側(ce) ,也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去解釋和預測將要發生的情況,認為(wei) 增長或產(chan) 出是由需求總量決(jue) 定的,這種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或者說是周期性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hui) 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17日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製工作會(hui) 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兩(liang) 端發力促進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
自中央高層提出“供給側(ce) 改革”之後,這一經濟術語引起學界關(guan) 注。
在“《財經》年會(hui) 2016:預測與(yu) 戰略”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說,新常態經濟下行,原因是供給側(ce) 發生了問題,包括勞動力無限供應的狀況也就是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速的下降。
除了吳敬璉以外,楊偉(wei) 民、黃益平、王一鳴、哈繼銘、白重恩、姚餘(yu) 棟、賈康等經濟學家和學者們(men) 都談到了供給側(ce) 改革對於(yu) 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財經》年會(hui) 上,高盛私人財富管理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說,可以把全球經濟抽象想象成隻有三個(ge) 人,分別是:消費者,主要是以美國發達經濟為(wei) 代表;製造商,主要是以中國為(wei) 代表;原材料供應商,巴西、南非、俄羅斯等,甚至包括澳大利亞(ya) 這類國家。
哈繼銘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實際上是消費者受傷(shang) 。消費者由於(yu) 超前消費,儲(chu) 蓄率過低,美國儲(chu) 蓄率一度為(wei) 負數,最後出現了金融危機。伴隨著房地產(chan) 泡沫的破滅,對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打擊,消費者那時候消費不動了,在瞬間對製造商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chong) 擊。
中國製造業(ye) 、出口行業(ye) 工作的農(nong) 民工突然失業(ye) ,社會(hui) 穩定受到一定影響,為(wei) 此,中國政府當時出台了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政策。哈繼銘將其解讀為(wei) ,“你可以不消費,但我照樣要生產(chan) ”。
隨著產(chan) 能大量擴張,以及國內(nei) 一些拉動內(nei) 需的政策,房地產(chan) 行業(ye) 相當一部分的需求被提前釋放。與(yu) 此同時,其背後也有加杠杆推力在起著作用,經濟各個(ge) 部門杠杆率、債(zhai) 務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直至前兩(liang) 年,中國開始出現明顯的“三過問題”:產(chan) 能過剩、債(zhai) 務過高、地產(chan) 供應過大。
哈繼銘說,這是壓在中國經濟頭上的“三座大山”。在這種情況下,再不斷的刺激,會(hui) 造成未來更多的過剩產(chan) 能、更高的債(zhai) 務、更多的房地產(chan) 供應過剩,這三座大山會(hui) 變得越來越沉重,問題變得也越來越嚴(yan) 峻。
從(cong) “管理需求端”轉變為(wei) “改革供給側(ce) ”
從(cong) 供給側(ce) 入手的結構性改革思路在此之前端倪已現。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提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you) 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ye) 活力,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有分析認為(wei) ,高層的經濟學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轉變為(wei) 供給、需求“兩(liang) 手抓”,甚至將把更多筆墨用於(yu) 供給管理。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wei) 民稱,五年規劃本來就是解決(jue) 長期性的供給體(ti) 係完善和供給結構優(you) 化。需求管理主要是短期問題,所以本來也不是規劃的重點。建議稿的靈魂本質上體(ti) 現的是供給側(ce) 的結構性改革問題,結構性改革的思想。
吳敬璉說,從(cong) 需求側(ce) ,也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去解釋和預測將要發生的情況,認為(wei) 增長或產(chan) 出是由需求總量決(jue) 定的,這種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或者說是周期性的。而從(cong) 供給側(ce) ,從(cong) 增長的動力包括新增勞動力、新增資本和效率去分析,則可以看出一個(ge) 長期的趨勢。
在《財經》年會(hui) 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2010年二季度以後,季度增長率已連續22個(ge) 季度在波動中下行。除了有周期性因素,最根本的還是結構性因素,供給結構已經不適應需求結構發生的變化。
他認為(wei) ,隻有提高生產(chan) 效率,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和供給結構的變化。供給側(ce) 要通過產(chan) 業(ye) 的調整、創新來提高生產(chan) 率,適應市場需求的結構變化。“通過結構性改革的調整,我們(men) 對明年經濟的增長,應該也有一個(ge) 樂(le) 觀的預期。”
他說,明年一定需要推進供給側(ce) 的調整和改革,特別是要推進工業(ye) 結構的調整。鋼鐵、水泥、煤炭、油氣、有色金屬、玻璃等上遊產(chan) 業(ye) 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利潤下降也最明顯。如果扣除這六項,其他行業(ye) 的利潤變化並不是很大。所以,結構調整很重要的是上遊板塊要進行比較大力度的調整。這種調整要跟國有企業(ye) 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還要建立有效的過剩產(chan) 能退出機製。
至於(yu) 明年的經濟形勢如何,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表示,2015大局已定,隻剩下一個(ge) 多月不會(hui) 有太多變化,全麵估計中國經濟增速在7%左右,至於(yu) 左還是右,估計左的概率更高一點。
對於(yu) 2016年,他的基本結論是底線可守常態難尋。2016年的中國經濟還是在一個(ge) 最基本的底線上實現增長,不會(hui) 出現大起大落,更不會(hui) 出現經濟的崩盤,以及所謂的硬著陸。
改革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忍住短期陣痛
哈繼銘說,眼前來看,如果把刺激政策比喻為(wei) 打麻藥,它已經失去了功效,打麻藥的唯一目的是動手術,如果不動手術光打麻藥,還有什麽(me) 意義(yi) 呢?動手術就是改革,中國需要改革的東(dong) 西太多了。改革無非是從(cong) 兩(liang) 個(ge) 領域尋找機會(hui) :一是尋找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二是在現有增長的推力下,使得增長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他說,經濟增長新亮點很多,不是對於(yu) 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上認識不足,也未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關(guan) 鍵是不是有決(jue) 心能夠忍住短期改革帶來的陣痛,使得改革能夠真正推進,讓改革的紅利在未來釋放。
要使得明年的經濟情況獲得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特別是通過創新提高我們(men) 經濟活動的效率。吳敬璉說,隻是提高效率已經提了整整二十年,至今沒有取得突出性的進步。
吳敬璉表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沒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存在體(ti) 製性障礙,答案就是要改革,通過改革消除這些障礙。”
解決(jue) 結構調整必須重視擠出效應
對於(yu) 有些行業(ye) 存在嚴(yan) 重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弗裏曼經濟學講席教授、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hui) 委員白重恩說,這並不是總需求不足,而是供給的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這種挑戰,這就要求對供給結構進行調整。
不過,在這個(ge) 調整期間麵臨(lin) 著權衡。白重恩說,因為(wei) 既有一些行業(ye) 確實產(chan) 能不足,又有另一部分是供給不足。那麽(me) 是否要為(wei) 這些產(chan) 能不足的行業(ye) 進一步保證它的需求,使得它不會(hui) 受太大的損失,同時也希望新的供給能夠成長起來呢?
在權衡考慮的時候,就一定特別關(guan) 心擠出效應。他指出,目前經濟中出現了幾個(ge) 現象都跟擠出效應有關(guan) 。第一,盡管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但是至少現在沒有顯性的失業(ye) 問題。第二,工資增長的速度比GDP增長的速度要快。第三,從(cong) 09年底到現在實際利率在不斷地上升。
那麽(me) ,如何來保障一個(ge) 比較有效率的,也是比較平緩的一個(ge) 過渡?
白重恩表示,當用刺激性的投資來為(wei) 產(chan) 能過剩的行業(ye) 創造需求時會(hui) 擠占資源,使得市場上有活力的部門獲得資源的成本在上升,勞動力成本在上升,資本的成本也在上升。“所以,要解決(jue) 結構調整的問題,就必須要重視擠出效應。”
他強調,一方麵要特別關(guan) 心擠出效應,在考慮財政刺激的時候一定要適度,如果過度的話,擠出效應對新供給的形成會(hui) 產(chan) 生損害;另一方麵,要創造條件讓新的供給產(chan) 生成本的降低。
“一個(ge) 是簡政放權,希望企業(ye) 在這方麵的負擔能夠降低。另外,盤活現有的資產(chan) ,現在很多資產(chan) 利用的效率非常低,如果讓這些資產(chan) 效率提升,就可以騰出資源支持新的供給的形成,一個(ge) 很大重要的因素,就是國有企業(ye) 的改革。”白重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