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秀:水泥工業淘汰落後產能市場機製或將形成

來源:建材發展研究 發布日期:2015-12-14

當前,我國經濟已開始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為(wei) 主的高速增長轉向以創新和內(nei) 需驅動的中高速或中速新常態發展階段,水泥工業(ye) 作為(wei) 與(yu) 投資密切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其發展也必將受到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導致水泥工業(ye) 發展階段和經濟運行發生質的變化。

水泥既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大宗建築材料,又是傳(chuan) 統和現代製造業(ye) 特征並存的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水泥工業(ye) 生產(chan) 規模小,自動化程度低,勞動生產(chan) 率低,能耗高,物耗高,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比較嚴(yan) 重。現代水泥製造業(ye) 恰恰相反:單線生產(chan) 規模大,自動化水平、勞動生產(chan) 率、能源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很高,不僅(jin) 汙染物排放量小甚至零排放,而且屬循環經濟最主要的節點產(chan) 業(ye) ,可綜合利用或協同處置各類大量廢棄物,包括工礦業(ye) 廢棄物、淤泥、汙泥、生活垃圾、化工醫藥印染等危險廢棄物。

我國水泥工業(ye) 在經曆改革開放30多年超常規、超高速發展之後,目前的水泥工業(ye) 結構既包含了世界上單線規模最大、生產(chan) 技術裝備水平和自動化程度很高,節能、環保等各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非常先進的現代化水泥企業(ye) ,也還存在著大量大眾(zhong) 化技術、傳(chuan) 統式管理、節能環保和清潔生產(chan) 與(yu) 現代製造業(ye) 差距甚遠的一般性企業(ye) 。

水泥工業(ye) 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進行市場化改革、水泥供需矛盾基本解決(jue) 之後,國家各級建材主管部門就非常重視政策上的引導和調控,不斷采取鼓勵和扶持先進、限製和淘汰落後的辦法,力求調整和優(you) 化結構。

上世紀70年代新型幹法誕生,80年代我國開始邊引進、邊探索、邊推廣。為(wei) 推動新型幹法建設和發展,國家建材主管部門實施了“低投資、國產(chan) 化,淘汰落後、等量置換,控製總量、調整結構”的重要措施和辦法,目的是限製新型幹法之外的其它生產(chan) 工藝,淘汰普通立窯、中空窯和濕法窯,為(wei) 發展新型幹法引航開路。新型幹法技術成熟並成為(wei) 代表性先進技術,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競爭(zheng) 力之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新型幹法迅猛發展,新型幹法技術也在不斷提升,淘汰落後的概念和範圍已擴展到新型幹法以外的所有其它工藝,甚至包括早期建設、單線規模比較小、各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不達標的新型幹法。

此前我國水泥工業(ye) 淘汰落後、調整結構的產(chan) 業(ye) 政策和辦法除了標準的提升,主要還是以行政手段為(wei) 主,包括項目審批、核準;頒發生產(chan) 許可證;以生產(chan) 工藝、規模和建設時間為(wei) 界限,分地區下達淘汰落後指令性計劃,甚至由國家主管部門直接公開發布和公示被淘汰企業(ye) 名錄等。

以行政手段直接幹預的產(chan) 業(ye) 政策和淘汰落後產(chan) 能的辦法,其優(you) 點是直接、簡單,便於(yu) 宣傳(chuan) 、易於(yu) 操作,步調一致,立竿見影。在我國市場經濟體(ti) 製剛建立的早期階段,特別是出於(yu) 趕超戰略考量是完全必要的,也顯示了強有力的效果。通過產(chan) 業(ye) 政策引導,使我國水泥工業(ye) 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很快淘汰了普通立窯、中空窯、濕法窯、立波爾窯等幾代落後工藝,新型幹法比例達到90%以上,不僅(jin) 趕上甚至超越了一些工業(ye) 發達國家。

但是,從(cong) 經濟學角度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chan) 業(ye) 政策和政府行為(wei) 隻能作為(wei) 彌補市場缺陷的輔助性手段,或在某個(ge) 階段後發國家為(wei) 追趕發達國家所采取的故意扭曲市場的臨(lin) 時性措施。這種產(chan) 業(ye) 政策和做法帶來的主要問題有三方麵:一是難以準確把握階段性和特殊性矛盾,容易形成一刀切和一茬接一茬的“階梯式”淘汰;二是因責任劃分和利益矛盾,被淘汰企業(ye) 及其利益相關(guan) 方阻力比較大,執行不徹底,容易反複和反彈;三是隻能解決(jue) 暫時性或短期矛盾,不能解決(jue) 長期和根本性問題。一旦政策放鬆或執行中存在偏差和漏洞,市場就必須進行消化或在較長時期內(nei) 通過波動和震蕩達到回歸和糾偏目的。

此前我國水泥工業(ye) 淘汰落後、抑製產(chan) 業(ye) 過剩的產(chan) 業(ye) 政策和做法已充分驗證了這些最基本的市場經濟規律。首先,我國水泥工業(ye) 淘汰落後政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和“階梯式”:早期主要是淘汰普通立窯、中空窯和濕法窯,容許半幹法的機械化立窯和立波爾窯,鼓勵和支持所有的新型幹法窯(包括SP窯)。於(yu) 是通過新建或改擴建,催生了一大批大口徑機立窯和日產(chan) 熟料700-1000噸的小新型幹法窯。這些新形成的產(chan) 能很快在新一輪產(chan) 業(ye) 政策中被視為(wei) 落後產(chan) 能。現階段在經濟發達、水泥產(chan) 能高度集中地區甚至日產(chan) 熟料2000噸水泥生產(chan) 線也被列入淘汰對象。據統計,2000年全國水泥產(chan) 量5.97億(yi) 噸,但從(cong) 2006年到2014年累計淘汰的水泥產(chan) 能已達6億(yi) 多噸。其次,在淘汰過程中不少企業(ye) 和地方采取明關(guan) 暗產(chan) 、以小擴大的辦法以求躲避淘汰,或謀求更多的補償(chang) 。另外,最主要的是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建材主管部門就提出“控製總量、調整結構,淘汰落後、等量置換”的方針和政策,此後發布政策的主體(ti) 由建材主管部門,升格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國務院辦公廳,直至國務院;淘汰落後的提法和力度從(cong) “限製”、“禁止”、“抑製”到“遏製”不斷升級,但水泥總量和產(chan) 能過剩局麵並未得到真正控製,相反越控製產(chan) 能過剩越嚴(yan) 重。這些情況再次充分證明,作為(wei) 競爭(zheng) 性行業(ye) 市場機製和供需起著決(jue) 定性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已開始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為(wei) 主的高速增長轉向以創新和內(nei) 需驅動的中高速或中速新常態發展階段,水泥工業(ye) 作為(wei) 與(yu) 投資密切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其發展也必將受到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導致水泥工業(ye) 發展階段和經濟運行發生質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場經濟機製的真正確立,由市場調節和平衡供求關(guan) 係,對總量、結構和淘汰落後產(chan) 能進行自適應性調整。其主要依據是:

第一,水泥工業(ye) 發展階段已由擴張轉向成熟和趨穩。

量的需求不可能再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即便短時間內(nei) 出現波動,也不可能影響長期性趨穩趨降的基本走勢。與(yu) 此同時行業(ye) 競爭(zheng) 將日趨激烈,企業(ye) 兼並重組、資源和市場整合不斷加快,集中度將越來越高,自然形成一種優(you) 勝劣汰機製。

第二,“十八大”之後隨著國家經濟體(ti) 製改革的不斷推進,水泥作為(wei) 競爭(zheng) 性行業(ye) ,今後將基本靠市場調節。

黨(dang) 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經濟體(ti) 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著力解決(jue) 市場體(ti) 係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由此可以推斷,今後水泥行業(ye) 除了戰略性中長期規劃、基礎研究和重大關(guan) 鍵性共性技術的研發、產(chan) 品技術規範和標準等事關(guan) 行業(ye) 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向性、基礎性決(jue) 策和投入仍由政府主導和參與(yu) 之外,其它大量的涉及項目決(jue) 策、總量平衡和結構調整的資源配置問題將完全交由市場調節。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把握方向,夯實基礎,製定公平競爭(zheng) 規則,製定產(chan) 品和技術規範與(yu) 標準,加強公共服務,強化市場監管,維護競爭(zheng) 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

第三,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幹預,企業(ye) 目光將更多地轉向並關(guan) 注市場和公平競爭(zheng) 。

過去由於(yu) 政府掌握項目審批、核準權,掌握投融資和證券發行及股票上市審批權,擁有土地、房屋、礦產(chan) 資源、企業(ye) 配套設施等定價(jia) 和稅收優(you) 惠等企業(ye) 生殺大權,許多企業(ye) 為(wei) 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花費很多精力去打通和維護與(yu) 政府的關(guan) 係,尋求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和偏愛,甚至有時上不上項目或如何上項目都要聽市長和政府的安排。今後隨著稅製改革,稅權和事權將重新界定和劃分;隨著政府職能轉變,追求GDP增長將不再成為(wei) 官員政績考核最主要或唯一目標;隨著國有企業(ye) 混合所有製改革,公眾(zhong) 和社會(hui) 對企業(ye) 決(jue) 策的參與(yu) 或監督越來越規範和強化。所有這些,都將對企業(ye) 行為(wei) 和市場績效發揮直接和重大影響。企業(ye) 將在市場上真正發揮主體(ti) 作用,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市場供求關(guan) 係和走勢,研究公平競爭(zheng) 的環境和條件,研究競爭(zheng) 對手的戰略和策略,從(cong) 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zheng) 力,確保在市場上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第四,社會(hui) 和公眾(zhong) 環境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和監督將迫使環保不達標的企業(ye) 主動回避或自動退出市場。

水泥企業(ye) 或項目如果在粉塵、廢氣(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礦山開采、廢石處理等方麵達不到國家或當地標準規定的要求,有時甚至雖然達到了標準要求但達不到當地周邊群眾(zhong) 的直觀感受要求,項目就很難上馬,即便已經建成的項目或企業(ye) 也會(hui) 承受越來越高的成本和越來越大的壓力,最終不得不退出市場。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