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等建材遇冬 別被過剩寒流凍住腳步
當前,建材行業(ye) 普遍存在產(chan) 能過剩、需求不足問題。其中,貢獻了行業(ye) 70%GDP的水泥產(chan) 業(ye) 問題突出。過去一年,我國水泥產(chan) 業(ye) 遭遇25年來最冷的“寒冬”,產(chan) 量首次下降,價(jia) 格持續下滑,半數企業(ye) 產(chan) 生虧(kui) 損,經營壓力巨大。
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應用,量大麵廣,但日益增長的工程建設規模、嚴(yan) 酷的施工與(yu) 服役環境對其技術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傳(chuan) 統技術已難滿足要求。
“表麵看是‘過剩’與(yu) ‘不足’,實質是沒有把握與(yu) 處理好需求與(yu) 供給之間的矛盾。”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誌平認為(wei) ,破題的關(guan) 鍵是從(cong) 建材供給體(ti) 係特別是市場需求端入手,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chan) ,全麵提高行業(ye) 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治理建材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的唯一選擇。
結構失衡 水泥產(chan) 業(ye) 遭“滑鐵盧”
我國是建材大國,在過去十多年的“黃金發展期”裏,水泥等大宗建材產(chan) 能躍居世界第一。
作為(wei) 資源能源消耗型產(chan) 業(ye) ,建材行業(ye)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供給側(ce) 問題,高投資、低效益、產(chan) 能過剩、低價(jia) 無序同質化競爭(zheng) 等問題已全麵顯現。
在建材行業(ye) 中,水泥最有代表性。
我國水泥產(chan) 能是個(ge) 天文數字,無論人均占水泥量、人均累計用量都位居全球第一,超過工業(ye) 發達國家峰值很多。
然而,2015年我國水泥產(chan) 業(ye) 遭遇“滑鐵盧”。
“如果做不好,2016年可能會(hui) 全行業(ye) 虧(kui) 損。”宋誌平的判斷來自一組數據:2015年,水泥產(chan) 業(ye) 實際總產(chan) 能35億(yi) 噸,產(chan) 量23.5億(yi) 噸,產(chan) 能利用率隻有67%,產(chan) 能過剩近50%。目前還有新建、在建項目,這些項目建成後,水泥產(chan) 能將達到40億(yi) 噸,然而產(chan) 能利用率也就50%多。“和去年相比,2016年需求量可能還會(hui) 下降,供給量卻還在增加。”
前不久,中國建材工業(ye) 經濟研究會(hui) 會(hui) 長劉長發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也預測,因為(wei) 沒有找到新的市場,未來15—20年,我國將有三分之二水泥產(chan) 能退出市場。
“這是發展慣性導致的結果。”劉長發回憶,早在1995年,我國就提出了轉變增長方式的概念,但實際不但沒轉,反而讓原有增長方式的勢頭一直在膨脹,這種慣性導致產(chan) 業(ye) 結構嚴(yan) 重失衡,生產(chan) 和市場不相適應。
“從(cong) 本質上來說,供給側(ce) 改革吹響了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的總攻號,也標誌著我國從(cong) 現在開始進入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實質性階段。”劉長發總結說。
應對挑戰 調結構打出組合拳
過去幾年,中國建材集團做了兩(liang) 件大事,一是重組了4億(yi) 多噸的水泥,使水泥產(chan) 業(ye) 的集中度從(cong) 18%提高到現在的53%。重組的好處是讓之前並不賺錢的水泥產(chan) 業(ye) ,在2010年到2014年賺了錢,尤其是2011年行業(ye) 利潤超過1000億(yi) 元。這是全國通過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ce) 改革的好案例。第二件大事是自律限產(chan) ,其核心是產(chan) 銷平衡。2014年前後,企業(ye) 壓力增大,有政府和行業(ye) 協會(hui) 提出了為(wei) 減少冬季霧霾在東(dong) 北和新疆等地實施錯峰生產(chan) 的措施。所謂錯峰生產(chan) ,除了冬季取暖錯峰排放外,另一個(ge) 核心是著眼於(yu) 限產(chan) 。這是通過政府強製限產(chan) 的供給側(ce) 改革的案例。
麵對下滑壓力,以水泥為(wei) 代表的建材行業(ye) 該如何應對挑戰?
宋誌平強調要通過聯合重組、停止新建、淘汰落後、國際產(chan) 能合作、錯峰生產(chan) 、行業(ye) 自律、大企業(ye) 發揮引領作用打“組合拳”,其中提高行業(ye) 集中度和限產(chan) 是最核心的工作。
他提到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例子,包括日本,水泥、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產(chan) 業(ye) ,基本上到了一個(ge) 高峰之後就兼並重組,關(guan) 掉很多工廠,幾十家水泥廠變成幾大家,高度集中,同時果斷退出,果斷產(chan) 能出清。
“聯合重組的目的是增加集中度,鼓勵大企業(ye) 按區域形成市場核心利潤區,鼓勵大企業(ye) 之間產(chan) 能互換,鼓勵大企業(ye) 托管中小企業(ye) ,支持企業(ye) 之間交叉持股,或者形成聯合銷售體(ti) 進行聯合銷售。”宋誌平認為(wei) ,重組中有兩(liang) 件事非常關(guan) 鍵。首先重組一定得停止新建市場,不能邊重組邊新建。二是重組後價(jia) 格合理回歸,不能大家依舊打價(jia) 格亂(luan) 仗,否則,重組者就會(hui) 腹背受敵,勞而無功。
此外,他提出要緊抓國際化機遇,加強國際產(chan) 能合作,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牽引下,提高海外占比,開辟長期市場需求。
科技創新 業(ye) 務效益逆勢飄紅
就在去年,水泥產(chan) 業(ye) 發生了一件大事:被喻為(wei) 國際水泥學術界“奧林匹克”的第14屆國際水泥大會(hui) 首次“來”到我國。
這次盛會(hui) 來之不易。20多年來,我國水泥科技工作者為(wei) 贏得大會(hui) 申辦權,付出了巨大努力,卻四次铩羽而歸。大會(hui) 申報成功後,相關(guan) 人士分析說,這是因為(wei) 我國水泥工業(ye) 發展了,水泥與(yu) 混凝土科學技術進步了。
近年來,發達國家基礎建設基本完成,加之金融危機,導致國外對該領域的科研經費支持越來越少,而我國經濟仍然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近十年,國家對水泥與(yu) 混凝土科技領域的支持經費達數億(yi) 元,科研條件也可與(yu) 國際先進國家媲美,一大批科學家活躍在科研一線,取得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為(wei)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提高水泥混凝土工程質量和使用壽命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水泥混凝土材料應用量大麵廣,但日益增長的工程建設規模、嚴(yan) 酷的施工與(yu) 服役環境對其技術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傳(chuan) 統技術已難滿足要求。
2012年,由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組織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啟動,項目聚焦水電、核電、煤炭、橋隧四大關(guan) 鍵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經過三年,課題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如在核電工程領域,打通了從(cong) 基礎材料到核廢料處理用混凝土材料的技術鏈條,形成了核電專(zhuan) 用水泥、自密實混凝土、高氣密性混凝土、高整體(ti) 容器在內(nei) 的成套技術,在田灣、陽江核電站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水泥業(ye) 務效益受影響,但2015年中國建材集團的石膏板、玻璃纖維、風機葉片、碳纖維、工程服務等業(ye) 務效益良好,科技創新成為(wei) 這些業(ye) 務領域逆勢飄紅的關(guan) 鍵一招。
嚐到“甜頭”的宋誌平這樣總結集團轉型升級的特點:集成創新,在建材產(chan) 品、技術和裝備方麵擁有一批世界頂級技術;產(chan) 研結合,擁有1.3萬(wan) 名科研設計工作者,5000多個(ge) 技術專(zhuan) 利,既有產(chan) 業(ye) 平台,又有研發力量,得天獨厚,充分融合,別人很難複製;搭建開放性的創新平台,與(yu) 國內(nei) 外的研究院和大學機構聯合建立研發機構。
“過去靠加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水多加麵,麵多加水’,現在‘麵’已經算出來了,經濟增長保持在6.5%。在需求受限、供給過剩、‘水’太多的情況下,政府不會(hui) 再一味的加‘麵’,因為(wei) 加無可加。” 宋誌平認為(wei) ,隻有加快轉型,轉換動力,做好均衡、有序和高質量的供給才是出路,供給側(ce) 改革才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