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難化解的多重原因
過剩產(chan) 能難化解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國內(nei) 外宏觀環境的影響,有各方參與(yu) 主體(ti) 利益動機的影響,還有體(ti) 製機製、管理方式、發展方式等深層次原因。
(一)國內(nei) 外需求轉弱使得產(chan) 能過剩矛盾愈加凸顯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階段。我國企業(ye) 麵臨(lin) 的外部需求已經明顯減弱,同時,國內(nei) 市場需求持續轉弱,住房和汽車兩(liang) 大消費龍頭已經逐步走出“黃金成長期”,與(yu) 之緊密相關(guan) 的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情況迅速加劇。
(二)產(chan) 業(ye) 政策執行不堅決(jue) 導致產(chan) 能越減越多
在穩增長的重壓之下,部分淘汰落後產(chan) 能的政策執行不到位。比如鋼鐵行業(ye) ,國家提出上2000萬(wan) 噸的大鋼鐵項目,前提是必須淘汰2000萬(wan) 噸或者更多落後的小鋼鐵項目。這種“等量置換”或者“減量置換”的原則在實際執行中常常走樣,往往該淘汰的小項目借助一些不規範手段蒙混過關(guan) ,最終小項目沒關(guan) 掉,大項目又建成,結果是產(chan) 能越滾越大。
(三)地方政府對過剩產(chan) 能的暗地保護阻礙了產(chan) 能削減
首先,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企業(ye) 是地方GDP貢獻大戶和保障就業(ye) 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在政績考核指標的壓力下主動削減產(chan) 能的動力不足。其次,鋼企等重化工企業(ye) 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最後,全國市場分割使得地方政府為(wei) 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地方保護主義(yi) ,保護當地大型企業(ye) 特別是許多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的國有企業(ye) 就成為(wei) 許多地方政府的被動選擇。
(四)銀行、企業(ye) 缺乏主動作為(wei) 動機
除地方政府外,由於(yu) 擔心去產(chan) 能會(hui) 導致呆賬變成壞賬,並引致不良資產(chan) 的上升從(cong) 而侵蝕利潤,銀行也不想為(wei) 化解產(chan) 能主動作為(wei) 。對於(yu) 企業(ye) 來說,行業(ye) 虧(kui) 損並不一定意味著破產(chan) 關(guan) 門,熬過行業(ye) 寒冬以求保住市場地位是一種競爭(zheng) 策略。同時,大量重化工業(ye) 的國有企業(ye) 普遍缺乏硬預算約束,並不按照市場情況主動調整生產(chan) 決(jue) 策,依靠政府熬過冬天的想法不在少數,削減產(chan) 能就成了紙上談兵。
(五)市場機製在配置資源上沒有發揮基礎性作用
資源要素市場改革滯後,能源、資源、土地沒有按照其稀缺程度和環境的代價(jia) 來定價(jia) ;能源稅費低、節能投入不足、環境治理不夠,再加上不合理的減免稅費,造成了一些項目能源行業(ye) 和高耗能行業(ye) 的成本沒有反映出行業(ye) 的真實情況,項目利潤虛高。這種不完全成本刺激了投資的盲目性,加上市場秩序混亂(luan) 和無序競爭(zheng) ,最後的結果就是優(you) 不勝劣不汰,扭曲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