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去產能方案已上報 地方目標超國家規劃預期
由於(yu) 種種原因,地方的去產(chan) 能仍處在觀望和等待政策的過程中。因為(wei) 國家的政策大盤子不定下來,具體(ti) 配套政策不下來,每個(ge) 省如果要單獨操作去產(chan) 能估計都很難,這要地方政府有相當的財力和手段。
“很多地方都想爭(zheng) 取政策,希望方案報早一點能夠爭(zheng) 取更多的支持,這也相當於(yu) 是一個(ge) 表態。”上述地方政府人士說。
安徽、河北、山西、貴州、吉林、遼寧、山東(dong) 、河南八省份的鋼鐵煤炭行業(ye) 去產(chan) 能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這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cong) 上述省份負責方案起草的政策人士處獲得的消息。“這是全國最早的8個(ge) 地區。”上述官員表示。
作為(wei)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中的第一要務,去產(chan) 能已經形成國家和地方層麵的全麵共識。今年春節前國務院發布兩(liang) 行業(ye) 去產(chan) 能意見,明確要求鋼鐵、煤炭行業(ye) 3-5年內(nei) 各壓縮產(chan) 能1億(yi) -1.5億(yi) 噸和5億(yi) 噸左右。有意思的是,此次去產(chan) 能大戰中,地方力度似乎遠超國家預期,一些已經形成方案的地方提出的去產(chan) 能目標累計總量可觀。
“現在這八個(ge) 省的煤炭去產(chan) 能目標已經占到了國家計劃的90%,”上述人士說,“如果31個(ge) 省市數字加起來肯定是超過國家的,甚至翻番。”
去產(chan) 能大戰的“硬骨頭”
上述人士並未透露八省份壓縮過剩產(chan) 能的各自目標,目前可見的地方去產(chan) 能目標,分散於(yu) 各地已經公布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中。
比如山西省計劃到2020年壓減煤炭產(chan) 能2.58億(yi) 噸,貴州計劃用3至5年時間壓縮煤礦規模7000萬(wan) 噸左右,河北則提出到2017年,要減產(chan) 6000萬(wan) 噸鋼鐵、4000萬(wan) 噸燃煤等等。
“大家都認識到我們(men) 的產(chan) 能是絕對過剩,而不是結構性的相對過剩。”地方政府智囊部門官員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煤炭、鋼鐵行業(ye) 上市公司報表(以2015年三季度報為(wei) 依據)發現,A股53家鋼鐵行業(ye) 上市公司中僅(jin) 4家公司報告期內(nei) 營業(ye) 總收入呈現正增長,其中僅(jin) 22家淨利潤為(wei) 正,也就是說將近60%的鋼鐵行業(ye) 上市公司虧(kui) 損。
上述53家上市公司中,7家淨利潤增長率跌入-1000%以下,最低的五礦發展淨利潤增長率為(wei) -4056%,2015年前三季度虧(kui) 損14億(yi) 元,虧(kui) 損額最大的為(wei) 甘肅省的酒鋼宏興(xing) ,虧(kui) 損35億(yi) 。
分地域來看,這53家上市公司中就有16家位於(yu) 上述八省份,占到了全國的30%。
煤炭行業(ye) 的數字更為(wei) 悲觀。報告期內(nei) ,A股煤炭行業(ye) 37家上市公司中僅(jin) 2家公司營業(ye) 總收入正增長,僅(jin) 3家淨利潤正增長,92%的煤炭行業(ye) 上市公司虧(kui) 損。其中,虧(kui) 損額最大的是山西煤業(ye) ,2015年前三季度巨虧(kui) 14億(yi) 。
這37家公司中位於(yu) 上述八省份的有21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山西省最多,共有12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研究兩(liang) 行業(ye) 上市公司報表數字發現,屈指可數的盈利正增長上市公司中,中小規模企業(ye) 占了絕大多數,有的則是通過降低營業(ye) 總成本實現了淨利潤的正增長。
如鋼鐵行業(ye) 淨利潤增速為(wei) 正的9家公司中,除山東(dong) 鋼鐵、淩鋼股份外,營業(ye) 總收入不超過20億(yi) 。煤炭行業(ye) 3家淨利潤增速為(wei) 正的公司,蘭(lan) 花創科、寶泰隆、永泰能源,也無一不是中小規模企業(ye) 。
這表明,上述重頭地區的重頭國企,是此次去產(chan) 能大戰真正的“硬骨頭”。而一些產(chan) 品結構較活,成本把控較好的企業(ye) ,也因為(wei) “船小好調頭”的優(you) 勢,在全行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中得以存活。
地方去產(chan) 能博弈
剛剛過去的3月底,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安徽調研時召開了部分企業(ye) 座談會(hui) ,聽取企業(ye) 意見建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參會(hui) 的企業(ye) 就包括淮南礦業(ye) 、馬鋼集團等,化解產(chan) 能過剩是其中一個(ge) 重要議題。
“安徽主要是‘三煤一鋼’(淮南礦業(ye) 集團、淮北礦業(ye) 集團、皖北煤電集團、馬鋼集團),都是國企,態度肯定是有的。”當地專(zhuan) 家稱。
而就在此次座談的前幾天,安徽省省長李錦斌赴淮南礦業(ye) 集團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研究推進“三煤一鋼”企業(ye) 化解過剩產(chan) 能實現脫困轉型發展工作。
作為(wei) 曾經的“虧(kui) 損王”,馬鋼股份2012年曾創下巨虧(kui) 38億(yi) 元的紀錄,而在2013、2014年實現短暫的盈虧(kui) 平衡後,今年年初馬鋼股份發布2015年業(ye) 績預虧(kui) 公告,預計2015年淨利潤虧(kui) 損48.2億(yi) 元。而實際的情況是,最終報表顯示虧(kui) 損51億(yi) 。
再比如淮南,受製於(yu) 工業(ye) 結構過於(yu) 單薄,2013年GDP為(wei) 819億(yi) 元,2014年為(wei) 789億(yi) 元,2015年為(wei) 770億(yi) 元,連續兩(liang) 年成為(wei) 安徽唯一一個(ge) 經濟負增長的地市。
淮南等地的難處,是各地資源型城市去產(chan) 能困境中的一個(ge) 縮影。一方麵,一些地市作為(wei) “鋼城”或“煤都”,一產(chan) 獨大乃至一企獨大的結構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在這些企業(ye) 的巨虧(kui) 之下,地方經濟發展受到拖累,財政貧弱,化解過剩產(chan) 能決(jue) 心很大,能力不足;另一方麵,資源型國企獨大擠占了其他企業(ye) 生存發展空間,造成大量的過剩產(chan) 能人員找不到安置的出口。
上述兩(liang) 個(ge) 方麵,一為(wei) 財力,二為(wei) 人員,是當前去產(chan) 能中普遍認為(wei) 比較棘手的問題。安徽部分地區如此,山西如此,東(dong) 北更是如此。
今年年初,馬鋼(合肥)公司(合鋼)通過了職工安置分流方案,近5000名職工得到安置,由合肥市一力承當。
“合肥的國有企業(ye) 比較多,而且效益比較好。但是其他沒有什麽(me) 國有企業(ye) 或者比較少的縣市,職工又不願意離開國企進入社會(hui) 工作的,難度就比較大了。”當地專(zhuan) 家說。
地方積極上報方案表態
就是在這樣左右為(wei) 難的去產(chan) 能之戰中,不少地方仍報出了巨量的產(chan) 能壓縮目標,力度遠超國家預期。
“現在企業(ye) 矛盾比較多,一是人員安置,資金從(cong) 哪裏來?二是債(zhai) 務很多,怎麽(me) 化解?”上述地方政府有關(guan) 人士稱。
上述人士亦表示,也正是因為(wei) 上述種種原因,地方的去產(chan) 能仍處在觀望和等待政策的過程中。因為(wei) 國家的政策大盤子不定下來,具體(ti) 配套政策不下來,每個(ge) 省如果要單獨操作去產(chan) 能估計都很難,這要地方政府有相當的財力和手段。
而根據目前政策的發布節奏,兩(liang) 行業(ye) 去產(chan) 能的意見已經發布,但沒有按比例分配各省指標,還需等匯總地方意見後出台實施性的細則。
因此在上述八省已經上報的方案中,主要內(nei) 容概為(wei) 煤炭鋼鐵行業(ye) 五年計劃壓縮產(chan) 能總量、大的企業(ye) 分解到的數量、職工分流數量,以及期望的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在這樣的博弈之下,一些地方上報方案頗為(wei) 積極。“很多地方都想爭(zheng) 取政策,希望方案報早一點能夠爭(zheng) 取更多的支持,這也相當於(yu) 是一個(ge) 表態。”上述地方政府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