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節能管理辦法》發布 6月30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令
第33號
《工業(ye) 節能管理辦法》已經2016年4月20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第21次部務會(hui) 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6年6月30日起施行。
部長 苗圩
2016年4月27日
工業(ye) 節能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wei) 了加強工業(ye) 節能管理,健全工業(ye) 節能管理體(ti) 係,持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法律、行政法規,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工業(ye) 節能,是指在工業(ye) 領域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工業(ye) 用能管理,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hui) 可以承受的措施,在工業(ye) 領域各個(ge) 環節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汙染物排放,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於(yu)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ei) 工業(ye) 領域的用能及節能監督管理活動。
第四條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負責全國工業(ye) 節能監督管理工作,組織製定工業(ye) 能源戰略和規劃、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和節能目標、節能政策和標準,組織協調工業(ye) 節能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指導和組織工業(ye) 節能監察工作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nei) 工業(ye) 節能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 工業(ye) 企業(ye) 是工業(ye) 節能主體(ti) ,應當嚴(yan) 格執行節能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加快節能技術進步,完善節能管理機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接受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節能監督管理。
第六條 鼓勵行業(ye) 協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在工業(ye) 節能規劃、節能標準的製定和實施、節能技術推廣、能源消費統計、節能宣傳(chuan) 培訓和信息谘詢、能效水平對標達標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章 節能管理
第七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編製並組織實施工業(ye) 節能規劃或者行動方案。
第八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製定有利於(yu) 工業(ye) 節能減排的產(chan) 業(ye) 政策,綜合運用階梯電價(jia) 、差別電價(jia) 、懲罰性電價(jia) 等價(jia) 格政策,以及財稅支持、綠色金融等手段,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改造和節能產(chan) 業(ye) 發展。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推動高效節能產(chan) 品和設備納入政府采購名錄,在政府性投資建設項目招標中優(you) 先采用。
第九條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建立工業(ye) 節能技術、產(chan) 品的遴選、評價(jia) 及推廣機製,發布先進適用工業(ye) 節能技術、高效節能設備(產(chan) 品)推薦目錄,以及達不到強製性能效標準的落後工藝技術裝備淘汰目錄。加快先進工業(ye) 節能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加強工業(ye) 領域能源需求側(ce) 管理,培育工業(ye) 行業(ye) 能效評估中心,推進工業(ye) 企業(ye) 節能技術進步。
鼓勵關(guan) 鍵節能技術攻關(guan) 和重大節能裝備研發,組織實施節能技術裝備產(chan) 業(ye) 化示範,促進節能裝備製造業(ye) 發展。
第十條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依法組織製定並適時修訂單位產(chan) 品能耗限額、工業(ye) 用能設備(產(chan) 品)能源利用效率等相關(guan) 標準以及節能技術規範,並組織實施和監督。
鼓勵地方和工業(ye) 企業(ye) 依法製定嚴(yan) 於(yu) 國家標準、行業(ye) 標準的地方工業(ye) 節能標準和企業(ye) 節能標準。
引導行業(ye) 協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和產(chan) 業(ye) 技術聯盟根據本行業(ye) 特點製定團體(ti) 節能標準。
第十一條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組織編製工業(ye) 能效指南,發布主要耗能行業(ye) 產(chan) 品(工序)等工業(ye) 能效相關(guan) 指標,建立行業(ye) 能效水平指標體(ti) 係並實行動態調整。
第十二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根據工業(ye) 能源消費狀況和工業(ye) 經濟發展情況,研究提出本行政區域工業(ye) 能源消費總量控製目標和節能目標,實行目標管理。
第十三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依據職責對工業(ye) 企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開展有關(guan) 節能審查工作。對通過審查的項目,應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對節能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分析工業(ye) 能源消費和工業(ye) 節能形勢,建立工業(ye) 節能形勢研判和工業(ye) 能耗預警機製。
第十五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工業(ye) 節能管理崗位人員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的教育培訓機製,製定教育培訓計劃和大綱,組織開展專(zhuan) 項教育和崗位培訓。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開展工業(ye) 節能宣傳(chuan) 活動,積極宣傳(chuan) 工業(ye) 節能政策法規、節能技術和先進經驗等。
第十六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培育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支持節能服務機構開展工業(ye) 節能谘詢、設計、評估、計量、檢測、審計、認證等服務,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設備租賃、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節能自願協議等節能機製。科學確立用能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開展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相關(guan) 工作。
第三章 節能監察
第十七條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指導全國的工業(ye) 節能監察工作,組織製定和實施全國工業(ye) 節能監察年度工作計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實施本地區工業(ye) 節能監察工作。
第十八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節能監察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節能監察體(ti) 係。
節能監察機構所需經費依法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支持完善硬件設施、加強能力建設、開展業(ye) 務培訓。實施節能監察不得向監察對象收取費用。
第十九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節能監察機構,對工業(ye) 企業(ye) 執行節能法律法規情況、強製性單位產(chan) 品能耗限額及其他強製性節能標準貫徹執行情況、落後用能工藝技術設備(產(chan) 品)淘汰情況、固定資產(chan) 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意見落實情況、節能服務機構執行節能法律法規情況等開展節能監察。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明確年度工業(ye) 節能監察重點任務,並根據需要組織節能監察機構開展聯合監察、異地監察等。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可以根據需要委托地方節能監察機構執行有關(guan) 專(zhuan) 項監察任務。
第二十條 工業(ye) 節能監察應當主要采取現場監察方式,必要時可以采取書(shu) 麵監察等方式。現場監察應當由兩(liang) 名以上節能監察人員進行,可以采取勘察、采樣、拍照、錄像、查閱有關(guan) 文件資料和賬目,約見和詢問有關(guan) 人員,對用能產(chan) 品、設備和生產(chan) 工藝的能源利用狀況進行監測和分析評價(jia) 等措施。
第二十一條 節能監察機構應當建立工業(ye) 節能監察情況公布製度,定期公開工業(ye) 節能監察結果,主動接受社會(hui) 監督。
第四章 工業(ye) 企業(ye) 節能
第二十二條 工業(ye) 企業(ye) 應當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能源管理製度,製定並實施企業(ye) 節能計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十三條 工業(ye) 企業(ye) 應當設立可測量、可考核的年度節能指標,完善節能目標考核獎懲製度,明確崗位目標責任,加強激勵約束。
第二十四條 工業(ye) 企業(ye) 對各類能源消耗實行分級分類計量,合理配備和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能源計量器具,提高能源計量基礎能力,確保原始數據真實、準確、完整。
第二十五條 工業(ye) 企業(ye) 應當明確能源統計人員,建立健全能源原始記錄和統計台賬,加強能源數據采集管理,並按照規定報送有關(guan) 統計數據和資料。
第二十六條 工業(ye) 企業(ye) 應當嚴(yan) 格執行國家用能設備(產(chan) 品)能效標準及單位產(chan) 品能耗限額標準等強製性標準,禁止購買(mai) 、使用和生產(chan) 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產(chan) 品),不得將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工藝、設備(產(chan) 品)轉讓或者租借他人使用。
第二十七條 鼓勵工業(ye) 企業(ye) 加強節能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開展節能技術應用研究,開發節能關(guan) 鍵技術,促進節能技術成果轉化,采用高效的節能工藝、技術、設備(產(chan) 品)。
鼓勵工業(ye) 企業(ye) 創建“綠色工廠”,開發應用智能微電網、分布式光伏發電、餘(yu) 熱餘(yu) 壓利用和綠色照明等技術,發展和使用綠色清潔低碳能源。
第二十八條 工業(ye) 企業(ye) 應當定期對員工進行節能政策法規宣傳(chuan) 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
第五章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節能
第二十九條 加強對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的節能管理。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包括:
(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一萬(wan) 噸標準煤(分別折合8000萬(wan) 千瓦時用電、6800噸柴油或者760萬(wan) 立方米天然氣)以上的工業(ye) 企業(ye) ;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確定的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五千噸標準煤(分別折合4000萬(wan) 千瓦時用電、3400噸柴油或者380萬(wan) 立方米天然氣)以上不滿一萬(wan) 噸標準煤的工業(ye) 企業(ye) 。
第三十條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加強對全國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節能管理的指導、監督。
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nei)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節能實施監督管理。
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在上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對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實施屬地管理,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以外的工業(ye) 企業(ye) 開展節能監督管理。
第三十一條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應當根據能源消費總量和生產(chan) 場所集中程度、生產(chan) 工藝複雜程度,設立能源統計、計量、技術和綜合管理崗位,任用具有節能專(zhuan) 業(ye) 知識、實際工作經驗及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企業(ye) 高級管理人員擔任能源管理負責人,形成有崗、有責、全員參與(yu) 的能源管理組織體(ti) 係。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能源管理崗位設立和能源管理負責人任用情況應當報送有關(guan) 的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二條 鼓勵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開展能源審計,並根據審計結果製定企業(ye) 節能規劃和節能技術改造方案,跟蹤、落實節能改造項目的實施情況。
第三十三條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應當每年向有關(guan) 的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報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包括能源購入、加工、轉換與(yu) 消費情況,單位產(chan) 品能耗、主要耗能設備和工藝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節能措施、節能效益分析、節能目標完成情況以及能源消費預測等內(nei) 容。
第三十四條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不能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由有關(guan) 的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予以通報。
第三十五條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應當積極履行社會(hui) 責任,鼓勵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定期發布包含能源利用、節能管理、員工關(guan) 懷等內(nei) 容的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報告。
第三十六條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應當開展能效水平對標達標活動,確立能效標杆,製定實施方案,完善節能管理,實施重大節能技術改造工程,爭(zheng) 創能效“領跑者”。
第三十七條 鼓勵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建設能源管控中心係統,利用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對企業(ye) 能源係統的生產(chan) 、輸配和消耗實施動態監控和管理,改進和優(you) 化能源平衡,提高企業(ye) 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三十八條 重點用能工業(ye) 企業(ye) 應當建立能源管理體(ti) 係,采用先進節能管理方法與(yu) 技術,完善能源利用全過程管理,促進企業(ye) 節能文化建設。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和相關(guan) 部門依據職權,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業(ye) 企業(ye)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責令限期改正、責令停用相關(guan) 設備、警告、罰款等,並向社會(hui) 公開:
(一)用能不符合強製性能耗限額和能效標準的;
(二)能源統計和能源計量不符合國家相關(guan) 要求的;
(三)能源數據弄虛作假的;
(四)生產(chan) 、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落後用能產(chan) 品、設備和工藝的;
(五)違反節能法律、法規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條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及節能監察機構工作人員,在工業(ye) 節能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泄露企業(ye) 技術秘密、商業(ye) 秘密的;
(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非法利益的;
(三)違法收取費用的;
(四)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本辦法和本地實際,製定具體(ti) 實施辦法。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自2016年6月3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