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印發《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關(guan) 於(yu) 印發《工業(ye) 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規〔2016〕22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guan) 中央企業(ye) ,部屬有關(guan) 事業(ye) 單位:
為(wei)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ye) 綠色發展,我部製定了《工業(ye) 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現印發你們(men) ,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2016年6月30日
工業(ye) 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為(wei) 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ye) 綠色發展,製定本規劃。
一、麵臨(lin) 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工業(ye) 領域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ye) 作為(wei) 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把節能減排作為(wei) 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chan) 品,逐步完善節能減排工作體(ti) 係,圓滿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工業(ye) 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規模以上企業(ye) 單位工業(ye) 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8%,實現節能量6.9億(yi) 噸標準煤,單位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後產(chan) 能任務。工業(ye) 清潔生產(chan) 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大範圍示範推廣,開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業(ye) 產(chan) 品綠色設計推進機製初步建立。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規模穩步壯大,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約70億(yi) 噸、再生資源12億(yi) 噸。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快速增長,2015年節能環保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服務等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約4萬(wan) 億(yi) 元。
未來五年,是落實製造強國戰略的關(guan) 鍵時期,是實現工業(ye) 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資源與(yu) 環境問題是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ti) 的共同選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為(wei) 衡量國家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的重要因素,推進綠色發展是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必然途徑。我國工業(ye) 總體(ti) 上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形勢依然十分嚴(yan) 峻,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綠色製造體(ti) 係。加快推進工業(ye) 綠色發展,也是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ye) 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ju) 措,有利於(yu) 推進節能降耗、實現降本增效,有利於(yu) 增加綠色產(chan) 品和服務有效供給、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二、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hui) 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麵落實製造強國戰略,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高舉(ju) 綠色發展大旗,緊緊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以傳(chuan) 統工業(ye) 綠色化改造為(wei) 重點,以綠色科技創新為(wei) 支撐,以法規標準製度建設為(wei) 保障,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大力發展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推動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麵發展,建立健全工業(ye) 綠色發展長效機製,提高綠色國際競爭(zheng) 力,走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工業(ye) 文明與(yu) 生態文明和諧共融,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標準引領。促進工業(ye) 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ye) 模式創新,研發推廣核心關(guan) 鍵綠色工藝技術及裝備。加快完善工業(ye) 能效、水效、排放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標準,依法實施綠色監管,引導綠色消費。
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發揮政府在推進工業(ye) 綠色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優(you) 化工業(ye) 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機製創新,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製。強化企業(ye) 在推進工業(ye) 綠色發展中的主體(ti) 地位,激發企業(ye) 活力和創造力,積極履行社會(hui) 責任。
改造存量,優(you) 化增量。加快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綠色改造升級,鼓勵使用綠色低碳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從(cong) 源頭減少汙染物產(chan) 生。積極引領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起點綠色發展,強化綠色設計,加快開發綠色產(chan) 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
全麵推進,重點突破。著力解決(jue) 重點行業(ye) 、企業(ye) 和區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充分發揮試點示範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中小企業(ye) 的綠色發展,加快工業(ye) 綠色發展整體(ti) 水平提升。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wei) 工業(ye) 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ye) 綠色發展推進機製基本形成,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工業(ye) 綠色發展整體(ti) 水平顯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工業(ye) 能源消耗增速減緩,六大高耗能行業(ye) 占工業(ye) 增加值比重繼續下降,部分重化工業(ye) 能源消耗出現拐點,主要行業(ye) 單位產(chan) 品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部分工業(ye) 行業(ye) 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ye) 能源消費量的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單位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穩步上升。
——清潔生產(chan) 水平大幅提升。先進適用清潔生產(chan) 技術工藝及裝備基本普及,鋼鐵、水泥、造紙等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水平顯著提高,工業(ye)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顯下降,高風險汙染物排放大幅削減。
——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綠色產(chan) 品大幅增長,電動汽車及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技術裝備製造水平顯著提升,節能環保裝備、產(chan) 品與(yu) 服務等綠色產(chan) 業(ye) 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製造體(ti) 係初步建立。綠色製造標準體(ti) 係基本建立,綠色設計與(yu) 評價(jia) 得到廣泛應用,建立百家綠色示範園區和千家綠色示範工廠,推廣普及萬(wan) 種綠色產(chan) 品,主要產(chan) 業(ye) 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
專(zhuan) 欄1 “十三五”時期工業(ye) 綠色發展主要指標 | |||
指 標 | 2015年 | 2020年 | 累計降速 |
(1)規模以上企業(ye) 單位工業(ye) 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 | 18 |
噸鋼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 | 572 | 560 |
|
水泥熟料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112 | 105 |
|
電解鋁液交流電耗(千瓦時/噸) | 13350 | 13200 |
|
煉油綜合能耗(千克標準油/噸) | 65 | 63 |
|
乙烯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816 | 790 |
|
合成氨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1331 | 1300 |
|
紙及紙板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530 | 480 |
|
(2)單位工業(ye) 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 | — | 22 |
(3)單位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 | 23 |
(4)重點行業(ye) 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下降(%) | — | — | 20 |
(5)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率(%) | 65 | 73 |
|
其中:尾礦(%) | 22 | 25 |
|
煤矸石(%) | 68 | 71 |
|
工業(ye) 副產(chan) 石膏(%) | 47 | 60 |
|
鋼鐵冶煉渣(%) | 79 | 95 |
|
赤泥(%) | 4 | 10 |
|
(6)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億(yi) 噸) | 2.2 | 3.5 |
|
其中:再生有色金屬(萬(wan) 噸) | 1235 | 1800 |
|
廢鋼鐵(萬(wan) 噸) | 8330 | 15000 |
|
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億(yi) 台) | 4 | 6.9 |
|
廢塑料(國內(nei) )(萬(wan) 噸) | 1800 | 2300 |
|
廢舊輪胎(萬(wan) 噸) | 550 | 850 |
|
(7)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ye) 能源消費量比重(%) | 12 | 15 |
|
(8)六大高耗能行業(ye) 占工業(ye) 增加值比重(%) | 27.8 | 25 |
|
(9)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萬(wan) 億(yi) 元) | 5.3 | 10 |
|
注:本專(zhuan) 欄均為(wei) 指導性指標,大多為(wei) 全國平均值,各地區可結合實際設置目標。 |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推進能效提升,加快實現節約發展
堅持節約優(you) 先,大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提高工業(ye) 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企業(ye) 降本增效,加快形成綠色集約化生產(chan) 方式,增強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
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導向,推進結構節能。把優(you) 化工業(ye) 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作為(wei) 新時期推進工業(ye) 節能的重要途徑,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和後評價(jia) ,進一步提高能耗、環保等準入門檻,嚴(yan) 格控製高耗能行業(ye) 產(chan) 能擴張。以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ye) 為(wei) 重點,積極運用環保、能耗、技術、工藝、質量、安全等標準,依法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chan) 能。加快發展能耗低、汙染少的先進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進生產(chan) 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調整產(chan) 品結構,積極開發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產(chan) 品。大力推進工業(ye) 能源消費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鼓勵企業(ye) 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業(ye) 企業(ye) 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工業(ye) 園區或企業(ye) 實施煤改氣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廣綠色照明。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在焦化、煤化工、工業(ye) 鍋爐、窯爐等重點用煤領域,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分質利用。
以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應用為(wei) 手段,強化技術節能。全麵推進傳(chuan) 統行業(ye) 節能技術改造,深入推進重點行業(ye) 、重點企業(ye) 能效提升專(zhuan) 項行動,加快推廣高溫高壓幹熄焦、無球化粉磨、新型結構鋁電解槽、智能控製等先進技術。繼續推進鍋爐、電機、變壓器等通用設備能效提升工程,組織實施空壓機係統能效提升計劃。圍繞高耗能行業(ye) 企業(ye) ,加快工藝革新,實施係統節能改造,鼓勵先進節能技術的集成優(you) 化運用,推廣電爐鋼等短流程工藝和鋁液直供,推動工業(ye) 節能從(cong) 局部、單體(ti) 節能向全流程、係統節能轉變。提升產(chan) 品的輕量化水平,推廣複合材料、輕合金、真空鍍鋁紙等高強韌度新型材料,推廣超高強度鋼熱衝(chong) 壓成形技術、真空高壓鑄造、超高真空薄壁鑄造等輕量化成形工藝。普及中低品位餘(yu) 熱餘(yu) 壓發電、供熱及循環利用,積極推進利用鋼鐵、化工等行業(ye) 企業(ye) 的低品位餘(yu) 熱向城市居民供熱,促進產(chan) 城融合。實施工業(ye) 園區節能改造工程,加強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推進集中供熱製冷。
以能源管理體(ti) 係建設為(wei) 核心,提升管理節能。貫徹強製性能耗標準,在電解鋁、水泥行業(ye) 落實階梯電價(jia) 、差別電價(jia) 等價(jia) 格政策。推動重點企業(ye) 能源管理體(ti) 係建設,將能源管理體(ti) 係貫穿於(yu) 企業(ye) 生產(chan) 全過程,定期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能源審計、能效診斷和對標,發掘節能潛力,構建能效提升長效機製。實施重點行業(ye) 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帶動行業(ye) 整體(ti) 能效提升。圍繞中小工業(ye) 企業(ye) 節能管理,搭建公共服務平台,組織開展節能服務公司進企業(ye) 活動,全麵提升中小企業(ye) 能源管理意識和能力。加強工業(ye) 節能監察,組織開展強製性能耗、能效標準貫標及落後用能設備淘汰等監察,實施重點行業(ye) 、重點用能企業(ye) 專(zhuan) 項監察和督查,嚴(yan) 格執行《節約能源法》和《工業(ye) 節能管理辦法》等法規。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ti) 係,支持完善硬件設施、開展業(ye) 務培訓,切實履行監察職能。
專(zhuan) 欄2 能效提升工程 |
重點行業(ye) 係統改造。鋼鐵行業(ye) 實施高溫高壓幹熄焦、燒結煙氣循環等技術改造;有色行業(ye) 實施新型結構鋁電解槽、鋁液直供、富氧熔煉等技術改造;石化化工行業(ye) 實施煉化能量係統優(you) 化、烯烴原料輕質化、先進煤氣化、硝酸生產(chan) 技術提升等技術改造;水泥行業(ye) 實施高固氣比熟料煆燒、大推力多通道燃燒等技術改造;造紙行業(ye) 實施紙機高效成型、高效雙盤磨漿機等技術改造;紡織行業(ye) 實施小浴比染色、氨綸單甬道64頭紡絲(si) 等技術改造。 高耗能通用設備改造。在電機係統實施永磁同步伺服電機、高壓變頻調速等技術改造。在配電變壓器係統實施非晶合金變壓器、有載調容調壓等技術改造。推廣應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信息技術。實施工程機械、農(nong) 機、內(nei) 河船舶用柴油機能效提升改造。到2020年,電機和內(nei) 燃機係統平均運行效率提高5個(ge) 百分點,高效配電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20%。 餘(yu) 熱餘(yu) 壓高效回收利用。在自備電廠實施煙氣係統餘(yu) 熱深度回收利用、超臨(lin) 界混合工質高參數一體(ti) 化循環發電等技術改造。推廣礦熱爐高溫煙氣淨化回收利用、冶金餘(yu) 熱餘(yu) 壓能量回收同軸機組應用、螺杆膨脹動力驅動等技術。到2020年,中低品位餘(yu) 熱餘(yu) 壓利用率達到80%。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焦化、煤化工行業(ye) 重點推動產(chan) 品結構優(you) 化,加大資源加工轉化深度,推廣整體(ti) 煤氣聯合循環發電技術(IGCC)、焦爐煤氣製合成氨、甲醇或天然氣及煤粉氣流床加壓氣化等技術。工業(ye) 鍋爐優(you) 先實施高效節能技術改造或清潔能源替代。工業(ye) 窯爐重點推進全(富)氧燃燒、蓄熱式燃燒、燃料替代及餘(yu) 熱利用等技術改造。 園區係統節能改造。開展風能、太陽能等分布式能源和園區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園區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實施園區綠色照明改造,建設園區能源管理中心,加強園區餘(yu) 熱餘(yu) 壓梯級利用,推廣集中供熱和製冷。 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在重點用能行業(ye) 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開展企業(ye) 能效對標達標,定期發布領跑企業(ye) 名單及其指標,引導企業(ye) 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發布《節能機電設備(產(chan) 品)推薦目錄》和《能效之星產(chan) 品目錄》。 |
(二)紮實推進清潔生產(chan) ,大幅減少汙染排放
圍繞重點汙染物開展清潔生產(chan) 技術改造,推廣綠色基礎製造工藝,降低汙染物排放強度,促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
減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修訂國家鼓勵的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目錄,引導企業(ye) 在生產(chan) 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從(cong) 源頭削減或避免汙染物的產(chan) 生,推進有毒有害物質替代。推進電器電子、汽車等重點產(chan) 品有毒有害物質限製使用。繼續實施高風險汙染物削減行動計劃,強化汞、鉛、高毒農(nong) 藥等減量替代,逐步擴大實施範圍,降低環境風險。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計劃,在塗料、家具、印刷、汽車製造塗裝、橡膠製品、製鞋等重點行業(ye) 推廣替代或減量化技術。推廣無鉻耐火材料。
推進清潔生產(chan) 技術改造。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煙(粉)塵等主要汙染物,積極引導重點行業(ye) 企業(ye) 實施清潔生產(chan) 技術改造,逐步建立基於(yu) 技術進步的清潔生產(chan) 高效推行模式。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dong) 北地區等重點區域組織實施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工程,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強度。在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組織實施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工程,降低造紙、化工、印染、化學原料藥、電鍍等行業(ye) 廢水排放總量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汙染物排放強度。推進工業(ye) 領域土壤汙染源頭防治,推廣先進適用的土壤修複技術裝備和產(chan) 品。
加強節水減汙。圍繞鋼鐵、化工、造紙、印染、飲料等高耗水行業(ye) ,實施用水企業(ye) 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水平衡測試及水效對標達標,大力推進節水技術改造,推廣工業(ye) 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強化高耗水行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過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嚴(yan) 格執行取水定額國家標準,圍繞高耗水行業(ye) 和缺水地區開展工業(ye) 節水專(zhuan) 項行動,提高工業(ye) 用水效率。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ye) 廢水處理回用,推廣特許經營、委托營運等專(zhuan) 業(ye) 化節水模式,推動工業(ye) 園區集約利用水資源,實行水資源梯級優(you) 化利用和廢水集中處理回用。推進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chan) 業(ye) 化示範工程,推動鋼鐵、火電等企業(ye) 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支持有條件的園區、企業(ye) 開展雨水集蓄利用。
推廣綠色基礎製造工藝。推廣清潔高效製造工藝,以鑄造、熱處理、焊接、塗鍍等領域為(wei) 重點,推廣應用合金鋼無氧化清潔熱處理、熱處理氣氛減量化、真空低壓滲碳熱處理、感應熱處理等高效節能熱處理工藝,無鉛波峰焊接抗氧化、氮氣保護無鉛再流焊接、高效節材摩擦焊等焊接工藝,綠色化除油、無鉛電鍍、三價(jia) 鉻電鍍、電鍍鉻替代等清潔塗鍍技術,減少製造過程的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推進短流程、無廢棄物製造,重點發展近淨成形、數字化無模鑄造、增材製造、新型防腐蝕等短流程綠色節材工藝技術,以及幹式切削加工、低溫微量潤滑切削加工、鑄件餘(yu) 熱時效熱處理等無廢棄物製造技術,減少生產(chan) 過程的資源消耗。
專(zhuan) 欄3 綠色清潔生產(chan) 推進工程 |
重點區域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行動。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實施大氣汙染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行動。到2020年,全國工業(ye) 削減煙粉塵100萬(wan) 噸/年、二氧化硫50萬(wan) 噸/年、氮氧化物180萬(wan) 噸/年。 重點流域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行動。在長江、黃河、珠江、鬆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實施水汙染重點行業(ye) 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行動。到2020年,全國工業(ye) 削減廢水4億(yi) 噸/年、化學需氧量50萬(wan) 噸/年、氨氮5萬(wan) 噸/年。 特征汙染物削減計劃。以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汙染物削減為(wei) 目標,圍繞重點行業(ye) 、重點領域實施工業(ye) 特征汙染物削減計劃。到2020年,削減汞使用量280噸/年,減排總鉻15噸/年、總鉛15噸/年、砷10噸/年。 綠色基礎製造工藝推廣行動。重點推廣綠色的鑄造、鍛壓、焊接、切削、熱處理、表麵處理等基礎製造工藝技術與(yu) 裝備。到2020年,鑄件廢品率降低10%,鍛造材料利用率提高10%,切削材料利用率提升10%,電鍍和塗裝行業(ye) 減少汙染物排放30%以上。 中小企業(ye) 清潔生產(chan) 推行計劃。提升中小企業(ye) 清潔生產(chan) 技術研發應用水平,開展政府購買(mai) 清潔生產(chan) 服務試點,實施中小企業(ye) 清潔生產(chan) 培訓計劃。繼續實施粵港清潔生產(chan) 夥(huo) 伴計劃,在其他地區推廣示範。 工業(ye) 節水專(zhuan) 項行動。圍繞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重點行業(ye) 實施節水治汙改造工程,實施用水企業(ye) 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節水技術改造,在缺水地區實施工業(ye) 節水專(zhuan) 項行動,加強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
(三)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持續推動循環發展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ye) 體(ti) 係,促進企業(ye) 、園區、行業(ye) 、區域間鏈接共生和協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進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以高值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為(wei) 重點,圍繞尾礦、廢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冶金塵泥、赤泥、工業(ye) 副產(chan) 石膏、化工廢渣等工業(ye) 固體(ti) 廢物,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進深度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承德、朔州、貴陽等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選擇有基礎、有潛力、產(chan) 業(ye) 集聚和示範效應明顯的地區,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強體(ti) 製機製和運行管理模式創新,打造完整的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鏈。探索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發揮各地優(you) 勢,推動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實施京津冀地區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建立若幹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跨省界協同發展示範區。
加快推動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及產(chan) 業(ye) 規範發展。圍繞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橡膠、廢塑料、廢油、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報廢汽車、廢舊紡織品、廢舊動力電池、建築廢棄物等主要再生資源,加快先進適用回收利用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建設一批再生資源產(chan) 業(ye) 集聚區,推進再生資源跨區域協同利用,構建區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ti) 係。落實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在電器電子產(chan) 品、汽車領域等行業(ye) 開展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試點示範。促進行業(ye) 秩序逐步規範,定期發布符合行業(ye) 規範條件的企業(ye) 名單,培育再生資源行業(ye) 骨幹企業(ye) 。
積極發展再製造。圍繞傳(chuan) 統機電產(chan) 品、高端裝備、在役裝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高端、智能和在役再製造示範工程,打造若幹再製造產(chan) 業(ye) 示範區。加強再製造技術研發與(yu) 推廣,研發應用再製造表麵工程、疲勞檢測與(yu) 剩餘(yu) 壽命評估、增材製造等關(guan) 鍵共性技術工藝,開發自動化高效解體(ti) 、零部件綠色清洗、再製造產(chan) 品服役壽命評估、基於(yu) 監測診斷的個(ge) 性化設計和在役再製造關(guan) 鍵技術。引導再製造企業(ye) 建立覆蓋再製造全流程的產(chan) 品信息化管理平台,促進再製造規範健康發展。推進產(chan) 品認定,鼓勵再製造產(chan) 品推廣應用。
全麵推行循環生產(chan) 方式。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ye) 拓展產(chan) 品製造、能源轉換、廢棄物處理-消納及再資源化等行業(ye) 功能,強化行業(ye) 間橫向耦合、生態鏈接、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因地製宜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ti) 廢物,鼓勵造紙行業(ye) 利用林業(ye) 廢物及農(nong) 作物秸稈等製漿。推進各類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實現生產(chan) 過程耦合和多聯產(chan) ,提高園區資源產(chan) 出率和綜合競爭(zheng) 力。
專(zhuan) 欄4 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工程 |
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行動。重點推進冶煉渣及塵泥、化工廢渣、尾礦、煤電廢渣等綜合利用。到2020年,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量達到21億(yi) 噸,磷石膏利用率40%,粉煤灰利用率75%。 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動。在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報廢汽車、建築廢棄物等領域,重點應用和推廣高效破碎、稀貴金屬成分快速檢測、多金屬綜合回收利用等重大關(guan) 鍵技術裝備。到2020年,主要再生資源利用率達到75%。 區域資源綜合利用行動。在京津冀及周邊、長江經濟帶、珠三角地區、東(dong) 北等老工業(ye) 基地,建立10個(ge) 冶煉渣與(yu) 礦業(ye) 廢棄物、煤電廢棄物、報廢機電設備等協同利用示範基地,建設5個(ge) 共伴生釩鈦、稀土、鹽湖等資源深度利用示範項目。 再製造示範推廣。圍繞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盾構機等大型成套設備及醫療設備、計算機服務器、複印機、打印機、模具等開展高端智能再製造示範。圍繞數控機床、透平壓縮機等裝備實施在役再製造示範。到2020年,再製造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2000億(yi) 元。 |
(四)削減溫室氣體(ti) 排放,積極促進低碳轉型
工業(ye) 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實現2030年碳排放達峰目標,必須在加大工業(ye) 節能力度的同時,多措並舉(ju) ,推動部分行業(ye) 、部分園區率先達峰。
推進重點行業(ye) 低碳轉型。結合碳排放重點行業(ye) 特點,製定重大低碳技術推廣實施方案,促進先進適用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研究製定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ye) 碳排放控製目標和行動方案,提升重點行業(ye) 碳生產(chan) 力水平。在重點行業(ye) ,選擇一批減排潛力大、成熟度高、先進適用的重大低碳技術示範推廣,促進工業(ye) 行業(ye) 碳排放強度下降。
控製工業(ye) 過程溫室氣體(ti) 排放。以減少工業(ye) 過程二氧化碳、氧化亞(ya) 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ti) 排放為(wei) 目標,以水泥、鋼鐵、石灰、電石、己二酸、硝酸、化肥、製冷劑生產(chan) 等為(wei) 重點,控製工業(ye) 過程溫室氣體(ti) 排放。開展水泥生產(chan) 原料替代,利用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等非碳酸鹽原料生產(chan) 水泥,減少生產(chan) 過程二氧化碳排放。開展高碳產(chan) 品替代,引導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傳(chuan) 統水泥、新型鋼鐵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傳(chuan) 統鋼材、有機肥或緩釋肥替代傳(chuan) 統化肥,減少高碳排放產(chan) 品消費。
開展工業(ye) 低碳發展試點示範。繼續開展園區試點示範,結合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建設,加大低碳工業(ye) 園區建設力度,製定國家低碳工業(ye) 園區指南,推進園區碳排放清單編製工作,推動園區企業(ye) 參與(yu) 碳排放權交易。開展低碳企業(ye) 試點示範,引導企業(ye) 實施低碳發展戰略,逐步建立低碳企業(ye) 評價(jia) 標準、指標體(ti) 係和激勵約束機製,培育低碳標杆企業(ye) ,增強企業(ye) 低碳競爭(zheng) 力。鼓勵建材、化工等行業(ye) 實施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試點示範,促進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
專(zhuan) 欄5 工業(ye) 低碳發展工程 |
綠色能源推廣行動。控製和消減煤炭消耗總量,提高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開展工業(ye) 園區和企業(ye) 智能微電網試點示範,鼓勵智能微電網接入本地區電力需求側(ce) 管理平台。 控製工業(ye) 過程溫室氣體(ti) 排放計劃。推廣電爐煉鋼-熱軋短流程工藝,有色金屬冶煉短流程工藝,改進電石、石灰生產(chan) 工藝,減少生產(chan) 過程二氧化碳排放。改進化肥、己二酸、硝酸、己內(nei) 酰胺等生產(chan) 工藝,減少工業(ye) 生產(chan) 過程氧化亞(ya) 氮的排放。實施高溫室效應潛能值氣體(ti) 替代,通過采用合理防護性氣體(ti) 、創新操作工藝、開展替代品研發、改進設備使用等措施,大幅度降低工業(ye) 生產(chan) 過程含氟氣體(ti) 排放。 工業(ye) 低碳發展試點示範行動。在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ye) ,開展低碳企業(ye) 創建試點。在化工、水泥、鋼鐵等行業(ye) 實施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示範,加強二氧化碳在石油開采、塑料製品、食品加工等領域的應用。 |
(五)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促進綠色創新發展
緊跟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加大關(guan) 鍵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綠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發揮科技創新在工業(ye) 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改造關(guan) 鍵技術研發。圍繞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ye) ,以新一代清潔高效可循環生產(chan) 工藝裝備為(wei) 重點,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專(zhuan) 項等,突破一批工業(ye) 綠色轉型核心關(guan) 鍵技術,研製一批重大裝備,支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技術改造升級。重點支持鋼鐵行業(ye) 研發換熱式兩(liang) 段焦爐及高效、清潔全廢鋼電爐冶煉新工藝,有色行業(ye) 研發超大容量電解槽、連續吹煉等設備與(yu) 工藝,化工行業(ye) 研發流化床多晶矽生產(chan) 、氯化法鈦白粉生產(chan) 、新一代分離膜及膜器等新工藝及裝備,水泥行業(ye) 研發新型低碳、高標號熟料生產(chan) 工藝,造紙行業(ye) 研發高速造紙機智能化控製設備、非木漿黑液高濃度提取及蒸發工藝。
支持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核心技術研發。麵向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的技術需求,加強核心關(guan) 鍵技術研發,構建支持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體(ti) 係。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重點研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朗肯循環等餘(yu) 熱高效利用、高耗能行業(ye) 節能新工藝等節能技術,揮發性有機物在線分析儀(yi) 、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化工廢鹽焚燒處理及資源化、汙泥高速流體(ti) 噴射破碎幹化等環保技術及裝備,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礦產(chan) 資源高效利用、赤泥和電解錳渣資源化利用、鋼渣微粉等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新能源裝備重點研發核心裝備部件製造、並網、電網調度和運維管理等關(guan) 鍵技術。電動汽車重點推進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研發。
鼓勵支撐工業(ye) 綠色發展的共性技術研發。按照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以提高工業(ye) 綠色發展技術水平為(wei) 目標,加大綠色設計技術、環保材料、綠色工藝與(yu) 裝備、廢舊產(chan) 品回收資源化與(yu) 再製造等領域共性技術研發力度。重點突破產(chan) 品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研發推廣高性能、輕量化、綠色環保的新材料,突破廢舊金屬、廢塑料等產(chan) 品智能分選與(yu) 高值利用、固體(ti) 廢物精細拆解與(yu) 清潔再生等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化技術,開展基於(yu) 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評價(jia) 技術研究。
(六)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發展壯大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強化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企業(ye) 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chan) 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工業(ye) 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全麵推進綠色製造體(ti) 係建設。
開發綠色產(chan) 品。按照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則,大力開展綠色設計示範試點,以點帶麵,加快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低耗、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chan) 品。積極推進綠色產(chan) 品第三方評價(jia) 和認證,發布工業(ye) 綠色產(chan) 品目錄,引導綠色生產(chan) ,促進綠色消費。建立各方協作機製,開展典型產(chan) 品評價(jia) 試點,建立有效的監管機製。
創建綠色工廠。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chan) 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則分類創建綠色工廠。引導企業(ye) 按照綠色工廠建設標準建造、改造和管理廠房,集約利用廠區。鼓勵企業(ye) 使用清潔原料,對各種物料嚴(yan) 格分選、分別堆放,避免汙染。優(you) 先選用先進的清潔生產(chan) 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推動水、氣、固體(ti) 汙染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降低廠界環境噪聲、振動以及汙染物排放,營造良好的職業(ye) 衛生環境。采用電熱聯供、電熱冷聯供等技術提高工廠一次能源利用率,設置餘(yu) 熱回收係統,有效利用工藝過程和設備產(chan) 生的餘(yu) (廢)熱。提高工廠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建設廠區光伏電站、儲(chu) 能係統、智能微電網和能管中心。
發展綠色工業(ye) 園區。以企業(ye) 集聚化發展、產(chan) 業(ye) 生態鏈接、服務平台建設為(wei) 重點,推進綠色工業(ye) 園區建設。優(you) 化工業(ye) 用地布局和結構,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積極利用餘(yu) 熱餘(yu) 壓廢熱資源,推行熱電聯產(chan) 、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chu) 能一體(ti) 化係統應用,建設園區智能微電網,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實現整個(ge) 園區能源梯級利用。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推動供水、汙水等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加強汙水處理和循環再利用。促進園區內(nei) 企業(ye) 之間廢物資源的交換利用,在企業(ye) 、園區之間通過鏈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環境統計監測基礎能力建設,發展園區信息、技術、商貿等公共服務平台。
建立綠色供應鏈。以汽車、電子電器、通信、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為(wei) 依托,以綠色供應鏈標準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為(wei) 支撐,帶動上遊零部件或元器件供應商和下遊回收處理企業(ye) ,在保證產(chan) 品質量的同時踐行環境保護責任,構建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wei) 導向,涵蓋采購、生產(chan) 、營銷、回收、物流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建立綠色原料及產(chan) 品可追溯信息係統。
支持企業(ye) 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chan) ,開展綠色企業(ye) 文化建設,提升品牌綠色競爭(zheng) 力。引導企業(ye) 建立集資源、能源、環境、安全、職業(ye) 衛生為(wei) 一體(ti) 的綠色管理體(ti) 係,將綠色管理貫穿於(yu) 企業(ye) 研發、設計、采購、生產(chan) 、營銷、服務等全過程,實現生產(chan) 經營管理全過程綠色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的綠色龍頭骨幹企業(ye) ,發揮大型企業(ye) 集團示範帶動作用,在綠色發展上先行先試,引導企業(ye) 建立信息公開製度,定期發布社會(hui) 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
專(zhuan) 欄6 綠色製造體(ti) 係創建工程 |
綠色產(chan) 品設計示範。推進綠色設計試點示範,開展典型產(chan) 品綠色設計水平評價(jia) 試點,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範企業(ye) ,製定綠色產(chan) 品標準。到2020年,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ye) 、百家綠色設計中心,力爭(zheng) 開發推廣萬(wan) 種綠色產(chan) 品。 綠色示範工廠創建。製定綠色工廠建設標準和導則,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機械、汽車、輕工、紡織、醫藥、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ye) 開展試點示範。到2020年,創建千家綠色示範工廠。 綠色示範園區創建。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工業(ye) 園區,開展綠色園區創建示範工程。到2020年,創建百家示範意義(yi) 強、綜合水平高的綠色園區。 綠色供應鏈示範。以供應鏈核心企業(ye) 為(wei) 抓手,開展試點示範,實施綠色采購,推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在信息通信、汽車、家電、紡織等行業(ye) 培育百家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ye) 。 |
(七)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you) 勢,推進工業(ye) 綠色協調發展
在區域工業(ye) 發展中貫徹綠色理念,發揮地區比較優(you) 勢,加強區域協同,促進區域工業(ye) 綠色發展。
緊扣主體(ti) 功能定位,進一步調整和優(you) 化工業(ye) 布局。發揮主體(ti) 功能區規劃的引導作用,根據區域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確定區域工業(ye) 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優(you) 化開發區域積極發展節能、節地、環保的先進製造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以及汙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開發區域合理開發並有效保護能源和礦產(chan) 資源,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大幅提高清潔生產(chan) 水平,降低資源消耗、汙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限製開發區域加強開發強度管製,限製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ye) 化開發。禁止開發區域不得進行工業(ye) 化開發。
落實重大發展戰略,推動綠色製造示範和產(chan) 業(ye) 升級。推動京津冀地區綠色協同發展,圍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產(chan) 業(ye) 轉移帶動區域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調整,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體(ti) 係,推動煤炭替代和綠色能源消費,提升區域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汙染物排放。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推進沿江工業(ye) 節水治汙、清潔生產(chan) 改造,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綠色產(chan) 業(ye) ,支持一批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建設和發展。
推進區域工業(ye) 綠色轉型,實施區域綠色製造試點示範。進一步提高區域工業(ye) 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汙染排放,強化資源環境標準約束與(yu) 引領,探索工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的新模式、新機製、新思路。引導試點城市加嚴(yan) 能耗、水耗、排放標準,加強科技創新與(yu) 管理創新,率先實現工業(ye) 綠色低碳轉型。梳理總結試點城市成功經驗和做法,形成各具特色的工業(ye) 綠色轉型發展模式,以點帶麵推動工業(ye) 綠色轉型發展。
(八)實施綠色製造+互聯網,提升工業(ye) 綠色智能水平
推動互聯網與(yu) 綠色製造融合發展,提升能源、資源、環境智慧化管理水平,推進生產(chan) 要素資源共享,用分享經濟模式挖掘資源與(yu) 數據潛力,促進綠色製造數字化提升。
推動能源管理智慧化。實施數字能效推進計劃,鼓勵企業(ye) 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先進過程控製等技術應用,對能源消耗情況特別是大型耗能設備,實施動態監測、控製和優(you) 化管理,提高企業(ye) 能源分析、預測和平衡調度能力,實現企業(ye) 能源管理數字化和精細化。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力度,在鋼鐵、化工、紡織、造紙等行業(ye) 繼續普及和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設。積極培育工業(ye) 節能雲(yun) 服務市場,鼓勵廣大中小企業(ye) 利用雲(yun) 計算技術共享能源管理。創新能耗監管模式,推進園區和區域能耗監測係統建設,建立分析與(yu) 預測預警機製。
促進生產(chan) 方式綠色精益化。利用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分享經濟模式促進生產(chan) 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研發設計、原材料供應、加工製造和產(chan) 品銷售等全過程精準協同,強化生產(chan) 資料、技術裝備、人力資源等生產(chan) 要素共享利用,實現生產(chan) 資源優(you) 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企業(ye) 智能環境數據感知體(ti) 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發展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網絡協同製造、遠程運維服務,降低生產(chan) 和流通環節資源浪費。推動電子商務企業(ye) 直銷或與(yu) 實體(ti) 企業(ye) 合作經營綠色產(chan) 品和服務,鼓勵利用網絡銷售綠色產(chan) 品,滿足不同主體(ti) 多樣化的綠色消費需求。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等模式推動綠色消費習(xi) 慣形成,增進民眾(zhong) 綠色消費獲得感。
創新資源回收利用方式。發展“互聯網+”回收利用新模式,支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鼓勵再生資源利用企業(ye) 與(yu) 互聯網回收企業(ye) 建立戰略聯盟、電商業(ye) 務向資源回收領域拓展以及智能回收機向互聯網回收延伸。支持利用電子標簽、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跟蹤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流向。鼓勵互聯網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工業(ye) 園區廢棄物信息平台建設,推動現有骨幹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逐步形成行業(ye) 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產(chan) 業(ye) 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係統。
(九)著力強化標準引領約束,提高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建立完善工業(ye) 綠色發展標準、評價(jia) 及創新服務等體(ti) 係,打造綠色製造服務平台,加快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服務業(ye) ,全麵提升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健全標準體(ti) 係。聚焦工業(ye) 綠色發展需求,圍繞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製造標準體(ti) 係,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指標及計量要求,加快能耗、水耗、碳排放、清潔生產(chan) 等標準製修訂,提升工業(ye) 綠色發展標準化水平。充分發揮企業(ye) 在標準製定中的作用,鼓勵製定嚴(yan) 於(yu) 國家標準、行業(ye) 標準的企業(ye) 標準,促進工業(ye) 綠色發展提標升級。積極推進標準互認,鼓勵企業(ye) 、科研院所、行業(ye) 組織等主動參與(yu) 國際標準化工作,圍繞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主導或參與(yu) 製定國際標準,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強強製性標準實施的監督評估,開展實施效果評價(jia) ,建立強製性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報告製度。
建立評價(jia) 機製。加快建立自我評價(jia) 、社會(hui) 評價(jia) 與(yu) 政府引導相結合的綠色製造評價(jia) 機製。加快製定綠色製造評價(jia) 製度,研究提出綠色製造評價(jia) 方法和指南,製定分行業(ye) 、分領域綠色評價(jia) 指標和評估方法,開發應用評價(jia) 工具。開展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評價(jia) 試點,引導綠色生產(chan) ,促進綠色消費。鼓勵引導第三方服務機構創新綠色製造評價(jia) 及服務模式,麵向重點領域開展谘詢、檢測、評估、認定、審計、培訓等一攬子服務,提供綠色製造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強化綠色評價(jia) 結果應用,建立實施能效、水效和環保領跑者製度,逐步建立評價(jia) 結果與(yu) 綠色消費的銜接機製。
夯實數據基礎。加快建設覆蓋工業(ye) 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資源消耗、能源消耗、汙染物及溫室氣體(ti) 排放、人體(ti) 健康影響等要素的生態影響基礎數據庫。推動建設包括綠色材料庫、設備資源庫、綠色工藝庫、零件信息庫等在內(nei) 的綠色生產(chan) 基礎數據庫和產(chan) 值數據庫。支持鋼鐵、有色、造紙、印染、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ye) 建設行業(ye) 綠色製造生產(chan) 過程物質流和能量流數據庫。建立綠色產(chan) 品可追溯信息係統,提高綠色產(chan) 品物流信息化和供應鏈協同水平。研究製定數據標準和采集方法,完善數據計量、信息收集、監測分析保障體(ti) 係,開發企業(ye) 生產(chan) 數據與(yu) 數據庫公共服務平台對接的軟件係統。
強化創新服務。鼓勵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機構、服務機構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中試基地等科技創新載體(ti) ,推進建設若幹國家綠色創新示範企業(ye) 和企業(ye) 綠色技術中心。建立產(chan) 業(ye) 綠色創新聯盟等創新平台,開展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強綠色製造關(guan) 鍵核心技術知識產(chan) 權儲(chu) 備,構建產(chan) 業(ye) 化導向的專(zhuan) 利組合和戰略布局,建設綠色製造技術專(zhuan) 利池,推動知識產(chan) 權資源共享。提升綠色製造項目甄別、技術鑒定、成果推廣、信息交流等服務能力,建立企業(ye) 、中介機構與(yu) 金融機構之間的互動機製,利用市場機製和信息化手段,提供知識培訓、問題診斷、技術方案、融資支持、效果評估一體(ti) 化服務。實施綠色製造培訓行動計劃,完善綠色製造人才培訓、谘詢、信息等綠色促進服務體(ti) 係,針對中小企業(ye) 開展網上培訓、免費義(yi) 診等。
(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工業(ye) 綠色開放發展
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全麵提升工業(ye) 綠色發展領域的國際交流層次和開放合作水平,共謀綠色發展,為(wei) 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推進綠色國際經濟合作。在“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著眼於(yu) 全球資源配置,采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推動綠色製造和綠色服務率先走出去。鋼鐵、建材、造紙等行業(ye) 注重以循環經濟模式進行合作,石化化工行業(ye) 加強境外綠色生產(chan) 基地建設,積極參與(yu) 風電、太陽能、核能、電網等國際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強化綠色科技國際合作。緊跟全球綠色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動向,加強工業(ye) 綠色發展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充分利用市場規模、裝備生產(chan) 能力、創新環境和人才隊伍等方麵的優(you) 勢,吸引全球頂尖研發資源和先進技術轉移。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綠色技術創新平台,加強綠色工業(ye) 、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鼓勵國內(nei) 研發機構與(yu) 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廣泛開展科研人員交流培訓,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推動國際綠色科技合作。
完善對外交流合作長效機製。充分利用多邊和雙邊合作機製,加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清潔技術、清潔能源開發等方麵的交流對話,積極參與(yu) 工業(ye) 綠色發展相關(guan) 談判和相關(guan) 規則製定,推動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全球綠色發展新秩序。加強與(yu)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等的合作,繼續推進與(yu) 聯合國工業(ye) 發展組織在工業(ye) 綠色發展領域的合作交流。在中歐、中美及相關(guan) 國際組織等合作框架下,推動雙邊及多邊政府部門、研究機構、行業(ye) 協會(hui) 、相關(guan) 企業(ye) 間的交流互動,深入推進中歐綠色產(chan) 品政策交流與(yu) 對話,加強中美綠色能源開發利用領域交流合作。支持港澳等地區與(yu) 內(nei) 地合作開展節能環保展示交流活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工業(ye) 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yi) ,將推進工業(ye) 綠色發展作為(wei)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強組織領導,積極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健全工作機製,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加快推進工業(ye) 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方案,加強地方規劃與(yu) 本規劃的銜接。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工業(ye) 綠色發展工作體(ti) 係,切實履行職責,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評價(jia) 考核,加強監督檢查,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產(chan) 業(ye) 聯盟等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重點行業(ye) 綠色發展。
(二)創新體(ti) 製機製
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構建工業(ye) 綠色發展長效機製。深化資源體(ti) 製改革,通過理順資源價(jia) 格體(ti) 係,建立以市場化為(wei) 導向的、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guan) 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jia) 格形成機製,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創新有償(chang) 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製,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建立覆蓋工業(ye) 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全價(jia) 值鏈的綠色管理體(ti) 係。開展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引領行動。發布實施《工業(ye) 節能管理辦法》,強化工業(ye) 綠色發展的法規、標準約束,嚴(yan) 格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三)落實財稅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清潔生產(chan) 、專(zhuan) 項建設基金等資金渠道及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PPP)模式,集中力量支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綠色製造試點示範、資源綜合利用等。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及環保(專(zhuan) 用)裝備等領域財稅支持政策,將綠色節能產(chan) 品納入政府采購。
(四)發展綠色金融
以綠色金融支持工業(ye) 綠色發展,不斷擴大工業(ye) 綠色信貸和綠色債(zhai) 券規模,創新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積極開展綠色消費信貸業(ye) 務。積極研究設立工業(ye) 綠色發展基金,鼓勵社會(hui) 資本投入綠色製造業(ye) 。建立企業(ye) 綠色發展水平與(yu) 企業(ye) 信用等級評定、貸款聯動機製。鼓勵金融機構為(wei) 中小企業(ye) 綠色轉型提供便捷、優(you) 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積極發展融資租賃、知識產(chan) 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
(五)強化宣傳(chuan) 引導
加強輿論宣傳(chuan) 引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chuan) 教育,積極開展公益性的宣傳(chuan) 活動,大力傳(chuan) 播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各類媒體(ti) 、公益組織、行業(ye) 協會(hui) 、產(chan) 業(ye) 聯盟、公眾(zhong) 參與(yu) 、輿論監督等積極作用,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為(wei) 工業(ye) 綠色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