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正式發布
近日,工信部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發布了《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明確了水泥等行業(ye) 主要目標,其中,到2020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ye) 增加值能耗下降18%,噸水泥綜合能耗降到85千克標準煤。
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
為(wei) 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組織實施好綠色製造工程,特製訂本指南。
一、背景
綠色發展是國際大趨勢。資源與(yu) 環境問題是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wei) 全球共識。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背景下,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ti) 的共同選擇,發展綠色經濟、搶占未來全球競爭(zheng) 的製高點已成為(wei) 國家重要戰略。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ye) 化”戰略,重塑製造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清潔、高效、低碳、循環等綠色理念、政策和法規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成為(wei) 衡量國家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的重要因素,綠色貿易壁壘也成為(wei) 一些國家謀求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重要手段。
綠色製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工業(ye) 化為(wei) 社會(hui) 創造了巨大財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資源,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綠色製造體(ti) 係,加快推動生產(chan) 方式綠色化,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大幅增加綠色產(chan) 品供給,倡導綠色消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jia) 。
綠色製造是工業(ye) 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wei) 製造大國,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和汙染排放與(yu) 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工業(ye) 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分別占排放總量的90%、70%和85%,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加快推進製造業(ye) 綠色發展刻不容緩。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為(wei) 牽引,全麵推行綠色製造,不僅(jin) 對緩解當前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現實作用,而且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工業(ye) 轉型升級、提升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具有深遠曆史意義(yi) 。
二、總體(ti) 要求
按照黨(dang) 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hui) 精神,全麵落實製造強國建設戰略,強化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製造業(ye) 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chan) 水平提升,以製造業(ye) 綠色改造升級為(wei) 重點,以科技創新為(wei) 支撐,以法規標準綠色監管製度為(wei) 保障,以示範試點為(wei) 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推動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麵發展,壯大綠色產(chan) 業(ye) ,增強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實現製造業(ye) 高效清潔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工業(ye) 文明與(yu) 生態文明和諧共融。
(一)基本原則
堅持重點突破和全麵協調推進。著力解決(jue) 重點區域、重點行業(ye) 和重點企業(ye) 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開展試點示範、專(zhuan) 項行動和重大項目建設。同時,按照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要求,強化生產(chan) 製造全過程控製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積極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和大數據等先進手段,在各行業(ye) 、大中小企業(ye) 全麵推行綠色製造,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
堅持企業(ye) 主體(ti) 和踐行社會(hui) 責任。綠色發展是企業(ye) 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更是企業(ye) 應當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進一步突出企業(ye) 綠色製造主體(ti) 作用,強化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發展理念,落實節能環保社會(hui) 責任,加大綠色改造,淘汰落後產(chan) 能,大力推動綠色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綠色製造管理水平,實現經濟、社會(hui) 和生態效益共贏。
堅持政策引導和強化綠色監管。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製造業(ye) 綠色發展中的引導作用,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加大綠色製造政策支持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法規標準約束,嚴(yan) 格節能評估審查、節能監察和環境監管執法,為(wei) 企業(ye) 推進綠色製造創造公平競爭(zheng) 環境和製度保障。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綠色製造水平明顯提升,綠色製造體(ti) 係初步建立。企業(ye) 和各級政府的綠色發展理念顯著增強,與(yu) 2015年相比,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物耗、能耗、水耗、汙染物和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重點行業(ye) 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部分重化工業(ye) 資源消耗和排放達到峰值。規模以上單位工業(ye) 增加值能耗下降18%,噸鋼綜合能耗降到0.57噸標準煤,噸氧化鋁綜合能耗降到0.38噸標準煤,噸合成氨綜合能耗降到1300千克標準煤,噸水泥綜合能耗降到85千克標準煤,電機、鍋爐係統運行效率提高5個(ge) 百分點,高效配電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20%。單位工業(ye) 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別下降22%、23%。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大幅增長,初步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民經濟新支柱。綠色製造能力穩步提高,一大批綠色製造關(guan) 鍵共性技術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骨幹企業(ye) ,初步建成較為(wei) 完善的綠色製造相關(guan) 評價(jia) 標準體(ti) 係和認證機製,創建百家綠色工業(ye) 園區、千家綠色示範工廠,推廣萬(wan) 種綠色產(chan) 品,綠色製造市場化推進機製基本形成。製造業(ye) 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初步緩解。
三、重點任務
(一)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綠色化改造示範推廣
實施生產(chan) 過程清潔化改造。以源頭削減汙染物產(chan) 生為(wei) 切入點,革新傳(chuan) 統生產(chan) 工藝裝備,鼓勵企業(ye) 采用先進適用清潔生產(chan) 工藝技術實施升級改造。加快提升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清潔生產(chan) 水平,實施工業(ye) 領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和淮河、海河等重點流域企業(ye) 實施清潔生產(chan) 改造,從(cong) 源頭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汙染物。積極推動有色金屬、化工、皮革、鉛酸蓄電池、電鍍等行業(ye) 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等非常規汙染物削減,加快重點行業(ye) 有毒有害原料(產(chan) 品)替代品的推廣應用,完成汞、鉛、高毒農(nong) 藥等高風險汙染物削減目標。進一步淘汰落後產(chan) 能。
專(zhuan) 欄1 生產(chan) 過程清潔化改造
重點區域清潔生產(chan) 專(zhuan) 項。在京津冀等“三區十群”重點區域,實施工業(ye) 鍋爐清潔高效燃燒、鋼鐵燒結煙氣循環、水泥低氮燃燒和分級燃燒、玻璃窯爐富氧燃燒、陶瓷集中清潔煤製氣、石化加熱爐低氮燃燒等清潔化技術改造。到2020年,削減煙粉塵100萬(wan) 噸/年、二氧化硫50萬(wan) 噸/年、氮氧化物180萬(wan) 噸/年。
重點流域清潔生產(chan) 專(zhuan) 項。在七大流域,實施造紙非木材纖維原料清潔製漿、皮革行業(ye) 廢液循環及高吸收染整、鎢冶煉混酸常壓高效分解、氮肥廢水超低排放、農(nong) 藥染料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ti) 綠色合成、印染生物酶前處理和低鹽無鹽染色、食品藥品高效菌種應用和高效提取純化等清潔化技術改造。到2020年,削減廢水4億(yi) 噸/年、化學需氧量50萬(wan) 噸/年、氨氮5萬(wan) 噸/年。
重金屬汙染物削減專(zhuan) 項。在鉛酸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ye) 實施集中供鉛、連續式極板生產(chan) 、管式極板擠膏、低溫連續熔煉、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等技術改造;在鉻鹽、皮革行業(ye) 推廣鉻鐵堿溶純氧氧化、低鉻循環和無鉻鞣製技術;在銅鉛鋅采選冶煉行業(ye) ,推廣含砷廢水生物製劑處理技術;在電石法聚氯乙烯等行業(ye) 推廣低汞或無汞工藝。到2020年,減排總鉛15噸/年、總鉻15噸/年、砷10噸/年,削減汞使用量280噸/年。
淘汰落後專(zhuan) 項。綜合運用工藝技術、環保、能耗、安全和質量等標準,建立退出機製,淘汰汙染重、排放高、有毒有害的落後產(chan) 品、工藝、技術和裝備等。
實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加快應用先進節能低碳技術裝備,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擴大新能源應用比例。重點實施高耗能設備係統節能改造,力爭(zheng) 使在用的工業(ye) 鍋爐(窯爐)、電機(水泵、風機、空壓機)係統、變壓器等通用設備運行能效指標達到國內(nei) 先進標準。深入推進流程工業(ye) 係統節能改造,重點推廣原料優(you) 化、能源梯級利用、可循環、流程再造等係統優(you) 化工藝技術,普及中低品位餘(yu) 熱餘(yu) 壓發電、製冷、供熱及循環利用。推進工業(ye) 用能低碳化,積極使用新能源,開展電力需求側(ce) 管理,大力建設廠區、園區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電網。到2020年,形成1.5億(yi) 噸標準煤節能能力。
專(zhuan) 欄2 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
流程工業(ye) 係統改造專(zhuan) 項。建設完善企業(ye) 能源管控中心;鋼鐵行業(ye) 實施副產(chan) 煤氣高值利用;有色行業(ye) 實施新型陰極結構鋁電解槽、高效強化拜耳法氧化鋁生產(chan) 、粗銅連續吹煉等技術改造;鐵合金行業(ye) 實施“回轉窯-礦熱爐”工藝等改造;石化行業(ye) 實施丙烷脫氫、百萬(wan) 噸級精對苯二甲酸裝置(PTA)等改造;化工行業(ye) 實施航天爐粉煤加壓氣化、硝酸綜合處理等改造;水泥行業(ye) 實施高固氣比熟料煆燒、無球化粉磨等改造;造紙行業(ye) 應用高效雙盤磨漿機等低能耗製漿改造;食品加工行業(ye) 實施機械式蒸汽再壓縮、全自動連續煮糖等改造;紡織行業(ye) 實施合成纖維熔紡長絲(si) 環吹冷卻、高效烘幹定型等改造。
高耗能通用設備改造專(zhuan) 項。電機係統實施永磁同步伺服電機、高壓變頻調速、冷卻塔用混流式水輪機等技術改造;配電變壓器係統應用非晶合金變壓器、有載調容調壓等技術;爐窯係統應用富氧助燃、蓄熱式燃燒、循環水係統防垢提效等技術;內(nei) 燃機係統實施工程機械、農(nong) 機、船舶等非道路移動機械用低效柴油機改造。到2020年,鍋爐、電機、內(nei) 燃機係統平均運行效率提高5個(ge) 百分點,高效配電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20%。
餘(yu) 熱餘(yu) 壓高效回收專(zhuan) 項。自備電廠實施煙氣係統餘(yu) 熱深度回收利用、循環水餘(yu) 熱回收利用、超臨(lin) 界混合工質高參數一體(ti) 化循環發電、冶金餘(yu) 熱餘(yu) 壓能量回收同軸機組應用等技術改造。推廣礦熱爐高溫煙氣淨化回收利用、蒸汽餘(yu) 熱梯級利用、聚酯化纖酯化工藝餘(yu) 熱回收製冷、螺杆膨脹動力驅動等技術。到2020年,中低品位餘(yu) 熱餘(yu) 壓利用率達到30%。
低碳化改造專(zhuan) 項。在工廠、園區建設光伏、光熱、熱泵和智能微電網,提高生產(chan) 過程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在水泥、鋼鐵、石灰、電石、己二酸、硝酸、化肥、製冷劑等領域,推廣示範一批原料替代、工藝流程優(you) 化等溫室氣體(ti) 排放控製技術,推廣利用二氧化碳驅油及製備塑料、幹冰等。到2020年,低碳能源裝機達到500萬(wan) 千瓦。
實施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以控製工業(ye) 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保護水環境為(wei) 目標,采用水係統平衡優(you) 化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等節水技術,對化工、鋼鐵、造紙、印染、食品、醫藥等高耗水行業(ye) 實施改造。推廣應用非常規水資源,支持工業(ye) 企業(ye) 采用電吸附、膜處理、海水淡化等技術,利用城市中水、礦井水、高濃鹽水、海水等。
專(zhuan) 欄3 高耗水行業(ye) 節水改造
化工節水專(zhuan) 項。實施幹式蒸餾、含硫廢水汽提淨化回用、凝液回收、尿素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聚合母液處理及回用、真空濾堿機洗水添加劑、酸洗廢水淨化等技術改造。到2020年,年節水量約6億(yi) 立方米。
鋼鐵節水專(zhuan) 項。實施焦化酚氰廢水處理及回用、冷軋廢水處理及回用、清汙分流分質、高效循環、串級、綜合汙水處理及回用、管網智能檢測漏及更新等技術改造,推廣利用城市中水、海水等。到2020年,年節水量約5億(yi) 立方米。
造紙節水專(zhuan) 項。實施多段逆流洗滌封閉篩選、置換蒸煮、氧脫木素、紙漿中高濃篩選與(yu) 漂白、汙冷凝水分級汽提及回用、紙機白水多圓盤分級與(yu) 回用、透平機真空係統節水等技術改造。到2020年,年節水量約4億(yi) 立方米。
印染節水專(zhuan) 項。實施逆流漂洗、冷軋堆一步法、小浴比汽液染色、數碼噴墨印花、印染廢水處理及回用、針織物高效平幅連續染色、化纖原液染色等技術改造。到2020年,年節水量約3億(yi) 立方米。
食品藥品節水專(zhuan) 項。實施中低溫蒸煮糊化、高濃糖化醪高溫發酵、味精高濃度母液提取、發酵廢母液綜合利用、製藥工藝用水重複利用等技術改造。到2020年,年節水量約2億(yi) 立方米。
實施基礎製造工藝綠色化改造。加快應用清潔鑄造、鍛壓、焊接、表麵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推動傳(chuan) 統基礎製造工藝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建設一批基礎製造工藝綠色化示範工程。到2020年,傳(chuan) 統機械製造節能15%以上,節約原輔材料20%以上,減少廢棄物排放20%以上。
專(zhuan) 欄4 基礎製造工藝綠色化改造
鑄鍛焊切削製造工藝改造專(zhuan) 項。重點推廣數字化無模鑄造島、清潔高效鑄鍛組合及零件軋製精密成形、鑄造砂再生利用、激光-電弧複合高效清潔焊接、高效節材摩擦焊、少煙塵及無害化綠色焊接材料製備、少無切削液綠色加工等技術。到2020年,節能30%以上,節材、減少廢棄物20%以上。
熱表處理清潔化專(zhuan) 項。重點推廣合金鋼無氧化清潔熱處理、熱處理氣氛減量化、真空低壓滲碳熱處理、替代電鍍鉻綠色表麵處理等技術裝備。到2020年,減少廢棄物排放30%以上。
(二)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示範應用
強化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針對冶煉渣及塵泥、化工廢渣、尾礦、煤電固廢等難利用工業(ye) 固體(ti) 廢物,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與(yu) 裝備,培育一批骨幹企業(ye) ,擴大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試點。以再生資源規範企業(ye) 為(wei) 依托,加快再生資源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深化城市礦產(chan) 示範基地建設,推動再生資源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實現再生資源產(chan) 業(ye) 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發展。到2020年,資源循環利用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3萬(wan) 億(yi) 元。
專(zhuan) 欄5 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升級
大宗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專(zhuan) 項。重點開展冶煉渣及塵泥、化工廢渣、尾礦、煤電廢渣等綜合利用,推廣冶煉廢渣提取高值組分及整體(ti) 利用,副產(chan) 石膏規模化製備水泥緩凝劑、高強石膏、尾礦生產(chan) 幹混砂漿、加氣混凝土、保溫礦棉、裝飾材料、牆材、人工魚礁等,中西部地區煤電基地煤矸石和粉煤灰生產(chan) 建材、提取有價(jia) 組分、生產(chan) 家居裝飾材料等技術。到2020年,鋼鐵冶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磷石膏利用率50%,尾礦利用率25%,粉煤灰利用率75%。
再生資源產(chan) 業(ye) 專(zhuan) 項。重點開展廢舊材料、廢舊機電產(chan) 品等資源化利用,實施廢鋼加工配送係統,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清潔分質高值化利用,廢塑料自動分選及高值利用,廢舊瓶片製高檔纖維,廢油除雜重整,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整體(ti) 拆解與(yu) 多組分資源化利用,報廢汽車、船舶、工業(ye) 設備綠色智能精細拆解與(yu) 高效分選回收,建築垃圾生產(chan) 再生骨料等技術改造升級。到2020年,主要再生資源利用率達到75%。
推進產(chan) 業(ye) 綠色協同鏈接。推行循環生產(chan) 方式,促進企業(ye) 、園區、行業(ye) 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拓展不同產(chan) 業(ye) 固廢協同、能源轉換、廢棄物再資源化等功能,創新工業(ye) 行業(ye) 間及與(yu) 社會(hui) 間的生態鏈接模式。結合區域資源環境特點,促進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區域間協調發展。
專(zhuan) 欄6 產(chan) 業(ye) 綠色協同發展
產(chan) 業(ye) 綠色融合專(zhuan) 項。強化煤電、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業(ye) 間的橫向耦合生態鏈接,促進行業(ye) 融合;推進工業(ye) 餘(yu) 熱用於(yu) 城鎮供暖製冷、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汙泥和飛灰等,促進產(chan) 城融合;利用工業(ye) 餘(yu) 熱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生態旅遊業(ye) ,推進工業(ye) 使用生物質能示範項目,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
資源綜合利用區域協同專(zhuan) 項。針對京津冀及周邊、長江經濟帶、珠三角、西部、東(dong) 北地區資源環境特點,建立一批冶煉渣與(yu) 礦業(ye) 廢棄物、煤電廢棄物、報廢機電設備等協同利用示範基地,建設一批共伴生釩鈦、稀土、鹽湖等資源深度利用示範項目。
培育再製造產(chan) 業(ye) 。積極推廣應用再製造表麵工程、增材製造、疲勞檢測與(yu) 剩餘(yu) 壽命評估等技術工藝,建立再製造逆向智能物流體(ti) 係,完善再製造產(chan) 品認定製度,實施高端再製造、智能再製造和在役再製造示範工程。到2020年,再製造技術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再製造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2000億(yi) 元。
專(zhuan) 欄7 再製造產(chan) 業(ye) 培育
高端智能再製造專(zhuan) 項。麵向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盾構機等大型成套設備及複印機、醫療設備、模具等,推廣高效無損拆解、綠色清洗、毛坯快速智能檢測、納米複合成形、等離子噴塗、三維體(ti) 積損傷(shang) 零部件成形等技術。
在役再製造專(zhuan) 項。麵向服役期內(nei) 透平壓縮機、數控機床等裝備,推廣基於(yu) 工業(ye) 互聯網的設備全生命周期健康監測診斷係統和在線校準,早期故障智能診斷與(yu) 預警及故障自愈化,在役設備個(ge) 性化再設計和改造升級等技術。
(三)綠色製造技術創新及產(chan) 業(ye) 化示範應用
突破節能關(guan) 鍵技術裝備。圍繞製約節能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大關(guan) 鍵技術和裝備,在節煤、節電、餘(yu) 能回收利用、高效儲(chu) 能、智能控製等領域加大研發和示範力度,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骨幹企業(ye) ,突破40項重大節能技術裝備。到2020年,節能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1.7萬(wan) 億(yi) 元。提升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在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等領域,加大多汙染協同處置、環境汙染防治專(zhuan) 用材料和藥劑、環境監測計量專(zhuan) 用儀(yi) 器儀(yi) 表、環境應急等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建設100項先進環保技術裝備應用示範工程,打造20個(ge) 節能環保裝備製造基地,力爭(zheng) 突破50項環保技術裝備,環保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2萬(wan) 億(yi) 元。
開發資源綜合利用適用技術裝備。以提升工業(ye) 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水平、推進產(chan) 業(ye) 化應用為(wei) 目標,突破100項重大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培育100家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基本形成適應工業(ye) 資源循環利用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研發和裝備產(chan) 業(ye) 化能力。
專(zhuan) 欄8 綠色製造技術產(chan) 業(ye) 化
環保技術產(chan) 業(ye) 化專(zhuan) 項。組織開發燃煤煙氣多汙染物超低排放、濕式靜電除塵等大氣治理技術裝備,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超臨(lin) 界水氧化處理、動態膜過濾等節水減汙技術,車船廢氣淨化技術,汙泥高速流體(ti) 噴射破碎幹化等固廢處理技術,高效低阻長壽命除塵濾料等環保專(zhuan) 用材料,PM2.5便攜式監測儀(yi) 、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線分析儀(yi) 等環境監測儀(yi) 器,溢油應急回收、移動式三廢應急處理等環境汙染應急技術。
節能技術產(chan) 業(ye) 化專(zhuan) 項。組織開發高效節能鍋爐、膜法富氧燃燒等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及生物質、汙泥燃燒鍋爐技術,電氣驅動過程中的能量轉換、高效空壓機及節能控製器、全礬液流儲(chu) 能電池等節電技術,大型高爐用鼓風與(yu) 汽輪發電同軸、朗肯循環等餘(yu) 熱高效利用技術,“潔淨鋼”平台和“一包到底”、蓄熱式燃氣高溫熔融電石生產(chan) 、銻富氧熔煉等高載能行業(ye) 節能新工藝及智能化控製技術。
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產(chan) 業(ye) 化專(zhuan) 項。組織開發低品位共伴生礦產(chan) 資源高效利用、赤泥和電解錳渣資源化利用、廢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建築垃圾資源化、廢舊高分子產(chan) 品再生與(yu) 多途徑協同利用、百萬(wan) 噸級超低能耗尾礦微粉等技術裝備。
(四)綠色製造體(ti) 係構建試點
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以標準為(wei) 引領,以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ye) 園區、綠色供應鏈為(wei) 重點,以綠色製造服務平台為(wei) 支撐,推行綠色管理和認證,加強示範引導,全麵推進綠色製造體(ti) 係建設。
建立健全綠色標準。製修訂能耗、水耗、物耗、汙染控製、資源綜合利用及綠色製造管理體(ti) 係等標準規範,完善產(chan) 品從(cong) 設計、製造、使用、回收到再製造的全生命周期綠色標準,製定綠色工廠、園區、供應鏈標準。搭建開放的綠色標準創製公共平台,支持行業(ye) 協會(hui) 和聯盟等共同參與(yu) 標準製訂,加強與(yu) 國際標準對接互認。強化標準實施,建立企業(ye) 綠色製造標準自我聲明製度,開展對標達標和領跑者活動,推進標準實施效果評價(jia) 。
開發綠色產(chan) 品。按照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則,大力開展綠色設計試點示範,優(you) 先以家用洗滌劑、可降解塑料、動力電池、綠色建材等為(wei) 突破口,以點帶麵,開發推廣綠色產(chan) 品,積極推進綠色產(chan) 品第三方評價(jia) 和認證,建立各方協作機製,發布綠色產(chan) 品目錄,引導綠色生產(chan) ,提升綠色產(chan) 品國際化水平,推動國際合作。到2020年,開發推廣萬(wan) 種綠色產(chan) 品。
創建綠色工廠。按照用地集約化、生產(chan) 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結合行業(ye) 特點,分類創建綠色工廠。優(you) 化製造流程,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建設改造廠房,集約利用廠區。選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chan) 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減少生產(chan) 過程中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營造良好職業(ye) 衛生環境,實行清汙分流、廢水循環利用、固體(ti) 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采用先進節能技術與(yu) 裝備,建設廠區光伏電站、智能微電網和能管中心,優(you) 化工廠用能結構。推行資源能源環境數字化、智能化管控係統,實現資源能源及汙染物動態監控和管理。到2020年,創建1000家綠色示範工廠。
建設綠色工業(ye) 園區。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工業(ye) 園區,推進綠色工業(ye) 園區創建示範,深化國家低碳工業(ye) 園區試點。以企業(ye) 集聚、產(chan) 業(ye) 生態化鏈接和服務平台建設為(wei) 重點,推行園區綜合能源資源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優(you) 化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示範意義(yi) 大的示範園區。到2020年,創建100家綠色工業(ye) 園區。
打造綠色供應鏈。以汽車、電子電器、通信、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為(wei) 依托,以綠色供應標準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為(wei) 支撐,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wei) 導向的采購、生產(chan) 、營銷、回收及物流體(ti) 係。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雲(yun) 計算等信息技術,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ti) 係。完善采購、供應商、物流等綠色供應鏈規範,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到2020年,在重點行業(ye) 初步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ti) 係,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取得實質性進展。
建設綠色製造服務平台。建立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及重點行業(ye) 綠色製造生產(chan) 過程物質流和能量流數據庫,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綠色製造評價(jia) 機製,製定分行業(ye) 、分領域綠色評價(jia) 指標和評估方法。建設綠色製造技術專(zhuan) 利池,推動知識產(chan) 權保護和共享。創新服務模式,建設綠色製造創新中心和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聯盟,積極開展第三方服務機構綠色製造谘詢、認定、培訓等服務,提供綠色製造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和環保服務,到2020年節能環保服務業(ye) 產(chan) 值達到1.8萬(wan) 億(yi) 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綠色製造工程實施統籌協調機製,形成職責明晰、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綠色製造工程由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會(hui) 同科技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商務部、質檢總局、中國工程院等有關(guan) 部門共同組織實施。設立專(zhuan) 家組,為(wei) 指南實施提供技術支撐,開展階段性考核評估。各地區要根據本地實際製定具體(ti) 落實方案,納入本地區發展規劃,並做好與(yu) 國家指南的銜接,認真組織落實。
(二)加大財稅支持。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集中力量支持實施指南中先導性、公益性試點示範和公共服務平台、基礎能力建設等薄弱環節。充分利用各級工業(ye) 轉型升級、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資金渠道及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大綠色製造相關(guan) 專(zhuan) 項支持力度。完善綠色產(chan) 品政府采購和財政支持政策,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you) 惠政策、節能節水環保專(zhuan) 用設備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強產(chan) 融銜接,構建綠色金融體(ti) 係,拓寬綠色製造融資渠道,進一步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zhai) 券市場,推動綠色信貸資產(chan) 證券化,引導和鼓勵社會(hui) 資本按市場化原則設立和運營綠色產(chan) 業(ye) 基金,支持綠色企業(ye) 上市融資,充分利用專(zhuan) 項建設基金、融資租賃、股權投資基金、新三板掛牌融資等金融手段,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綠色製造重大工程建設,加大對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綠色改造升級、綠色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化應用、綠色製造體(ti) 係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
(四)強化監督管理。積極推進完善綠色製造相關(guan) 法律法規,依法構建綠色製造管理體(ti) 係。強化環保執法監督、節能監察、清潔生產(chan) 審核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完善各級節能監察等執法隊伍建設,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嚴(yan) 格懲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wei) 。嚴(yan) 格節能執法,製定並全麵實施強製性能耗限額標準和差別化電價(jia) ,推動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交易,形成綠色發展長效激勵約束機製。定期開展綠色製造發展狀況調查和評估。加強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建設,推動大中型企業(ye) 、上市公司發布年度社會(hui) 責任報告,披露資源能源消耗、汙染物排放、職工責任關(guan) 懷等信息,提高中小企業(ye) 綠色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社會(hui) 監督、輿論監督作用。
(五)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適用綠色製造發展理念、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多渠道資金,加強與(yu) 國外政府、企業(ye) 、科研機構、國際組織在綠色製造方麵的交流與(yu) 合作。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鼓勵綠色製造技術、裝備和服務“走出去”,實現可持續發展。
(六)傳(chuan) 播綠色理念。充分發揮教育培訓、媒體(ti) 、綠色公益組織、行業(ye) 協會(hui) 、產(chan) 業(ye) 聯盟等機構的作用,加強輿論宣傳(chuan) ,增強綠色理念,倡導綠色消費,進一步提升全社會(hui) 綠色意識、參與(yu) 度和積極性,為(wei) 綠色製造創造良好消費文化和社會(hui) 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