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工信委通報水泥行業2016年度結構調整情況

來源:雲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發布日期:2017-03-02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雲(yun) 南省全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guan) 於(yu) 化解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促進建材工業(ye) 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嚴(yan) 禁新增產(chan) 能、淘汰落後產(chan) 能,有序調節供給能力,促進兼並重組和技術提升,水泥行業(ye) 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成效明顯。

一、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持續推進

產(chan) 能規模得到有效控製。2016年,通過停止未開展產(chan) 能置換項目建設、加快“去產(chan) 能”步伐、加大規範準入管理、通報資源能源消耗情況、實施懲罰性電價(jia) 等“倒逼”性政策措施,嚴(yan) 控新增水泥熟料產(chan) 能。全省水泥熟料總產(chan) 能8583萬(wan) 噸,控製在8600萬(wan) 噸目標以內(nei) 。其中,全省共淘汰退出2條小型新型幹法窯、7座機立窯,去水泥熟料產(chan) 能200萬(wan) 噸。有9個(ge) 項目獲得省政府確認並公告產(chan) 能置換建設方案,等量置換產(chan) 能885萬(wan) 噸。

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省水泥熟料生產(chan) 線減少到142條(座)。其中,131條新型幹法生產(chan) 線產(chan) 能8373萬(wan) 噸,11座機立窯生產(chan) 線產(chan) 能210萬(wan) 噸。新型幹法生產(chan) 線中,日產(chan) 2000噸及以上生產(chan) 線93條,熟料產(chan) 能7144萬(wan) 噸,平均單線產(chan) 能提高到76.8萬(wan) 噸。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產(chan) 能比重達到97.6%。42.5級及以上標準和特種水泥產(chan) 量占總產(chan) 量53%,熟料與(yu) 水泥比為(wei) 1:1.46。

綠色生產(chan) 持續推進。全省已有73戶新型幹法熟料生產(chan) 線生產(chan) 企業(ye) 配套安裝了餘(yu) 熱發電裝置,裝機總容量達到446MW。有87戶企業(ye) 配套安裝煙氣通脫硝裝置。全行業(ye) 5項能耗指標均在《水泥單位產(chan) 品能源消耗限額》的標準以內(nei) 。全省有2家企業(ye) 率先建成投產(chan) 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汙泥、生活垃圾裝置,對綠色生態和低碳水泥生產(chan) 起到良好示範效應。

產(chan) 業(ye) 集中度逐步提升。全省水泥熟料生產(chan) 企業(ye) 減少到106戶。其中,5戶整合主體(ti) 企業(ye) 轄屬54戶企業(ye) ,75條生產(chan) 線,水泥熟料產(chan) 能占全省總產(chan) 能62.4%。

產(chan) 業(ye) 布局漸趨合理。除楚雄州因客觀原因外(石灰石資源不足),其他15個(ge) 州市至少有1條2000噸/日及以上新型幹法窯生產(chan) 線,而產(chan) 能過剩的滇中地區相對減少水泥熟料產(chan) 能260萬(wan) 噸。全省人均水泥熟料產(chan) 能1.83噸。其中,人均新型幹法熟料產(chan) 能1.78噸,2000噸/日及以上生產(chan) 線人均熟料產(chan) 能1.52噸。

二、產(chan) 量效益顯著提升

水泥產(chan) 量快速增長。受“588”工程需求拉動,全省水泥產(chan) 量10963萬(wan) 噸,淨增1658萬(wan) 噸,增長17.8%,較全國增速高15.3個(ge) 百分點。水泥熟料產(chan) 量7520萬(wan) 噸,淨增1260萬(wan) 噸,增長20.1%。水泥熟料產(chan) 能發揮率達到87.6%,較全國產(chan) 能發揮率高19.5個(ge) 百分點。

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全行業(ye) 實現主營業(ye) 務收入319億(yi) 元,增長17.2%。實現利潤20.5億(yi) 元,同2015年相比增長12.8倍,單位水泥平均獲利18.7元/噸。

發展質量逐步向好。全省前15戶企業(ye) 水泥產(chan) 量在3270-9031噸之間,平均人均水泥產(chan) 量4460噸。對全省147戶水泥生產(chan) 企業(ye) (含粉磨站)、175個(ge) 批次水泥產(chan) 品進行抽樣檢查,企業(ye) 產(chan) 品合格率達98.6%。

水泥價(jia) 格恢複到合理區間。全省水泥平均出廠價(jia) 格291元/噸。其中,水泥價(jia) 格在2-9月份總體(ti) 保持平穩後,從(cong) 10月份起,因煤炭價(jia) 格和運輸成本上漲拉動水泥價(jia) 格迅速上升,四季度水泥月均價(jia) 格漲幅7%,全年最低價(jia) 與(yu) 最高價(jia) 之差超過20%。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違規在建項目等量置換建設問題。全省37個(ge) 違規在建項目中,2016年底已建成15條新型幹法生產(chan) 線和6個(ge) 粉磨站。扣除不需產(chan) 能置換和已置換項目,全省尚需近1500萬(wan) 噸等量置換產(chan) 能。但可用於(yu) 這些項目的產(chan) 能置換指標來源有限,致使“僧多粥少”的局麵短時期內(nei) 難以解決(jue) 。

二是淘汰機立窯問題。全省還有11座機立窯或新型半幹法窯,涉及水泥熟料產(chan) 能210萬(wan) 噸。雖然國家對雲(yun) 南實施了“有差別的產(chan) 業(ye) 政策”,但2017年最後淘汰期限已經來臨(lin) ,且在國家已經取消財政獎勵的情況下必須淘汰拆除,困難加劇。

三是不符合現行產(chan) 業(ye) 政策的產(chan) 能問題。2016年底,全省尚有1229萬(wan) 噸日產(chan) 2000噸以下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產(chan) 能,且大部分因資源能源消耗大、生產(chan) 成本高等情況而長期處於(yu) 停減產(chan) 狀態。同時,全省尚有400多萬(wan) 噸產(chan) 能已同現有相關(guan) 規劃布局相衝(chong) 突。由於(yu) 國家對日產(chan) 2000噸以下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生產(chan) 裝備和不符合現行相關(guan) 規劃布局的裝備沒有明確要求,並且已經取消國家財政獎勵引導措施,致使“去產(chan) 能”難度增大,結構調整升級的任務更加繁重。

四是低等級水泥比重過大問題。2016年,全省水泥綜合企業(ye) 生產(chan) 的水泥產(chan) 量中,32.5等級水泥比重高達47%。熟料與(yu) 水泥比為(wei) 1:1.46,遠高於(yu) 全國1:1.3的平均比例。

四、下步工作重點

2017年是全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促進建材工業(ye) 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和《雲(yun) 南省建材工業(ye) 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實施方案》(雲(yun) 政辦發〔2016〕154號)的開局之年。全省水泥行業(ye) 要緊緊抓住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根主線,加快去產(chan) 能步伐,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促進產(chan) 業(ye) 進一步提質增效。

一是嚴(yan) 禁新增產(chan) 能不動搖。2020年底前,不再新增水泥熟料產(chan) 能,水泥熟料總產(chan) 能控製在8600萬(wan) 噸內(nei) 。新建水泥熟料項目必須符合等量置換建設要求,2017年底前,暫停新建項目實際控製人不同的企業(ye) 間的水泥熟料產(chan) 能置換。水泥粉磨站建設可不製定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但應符合區域粉磨站建設規劃布局和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要求。

二是化解過剩產(chan) 能不放鬆。將水泥行業(ye) 納入嚴(yan) 控的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管理範圍,明確落後產(chan) 能標準、淘汰期限、行政監管措施、自行整改要求、去產(chan) 能激勵措施,采取淘汰落後、依法依規、嚴(yan) 格準入和激勵引導等綜合政策措施,加大去產(chan) 能力度。

三是結構調整不懈怠。優(you) 化行業(ye) 結構,支持優(you) 勢企業(ye) 利用市場化手段實施兼並聯合重組,進一步提高行業(ye) 集中度。優(you) 化產(chan) 品結構,32.5等級複合矽酸鹽水泥立即停止生產(chan) ,其他32.5等級水泥產(chan) 量原則上不超過本企業(ye) 同期水泥產(chan) 量的30%,著力延伸水泥產(chan) 業(ye) 鏈,大力發展水泥製品,促進混凝土預製配件和功能性水泥部品構件等產(chan) 品發展。

四是市場化統籌解決(jue) 水泥在建項目產(chan) 能置換。全省退出水泥產(chan) 能優(you) 先向在建項目產(chan) 能置換流轉,鼓勵項目主體(ti) 主動退產(chan) 能或以協議贈予、市場收購、兼並重組等方式自主解決(jue) 產(chan) 能置換指標。探索搭建產(chan) 能儲(chu) 備流轉平台,健全完善流轉辦法,統籌產(chan) 業(ye) 布局、市場需求及項目進展等情況,優(you) 先向主動退產(chan) 能的項目主體(ti) 和州市已建成或確有必要續建項目的缺口指標流轉。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