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迎“升級版”
2017年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多個(ge) 指標超預期完成,“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與(yu) 此同時,創新驅動作用逐步增強,產(chan) 業(ye) 結構加快升級,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展望2018年,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將進入“升級版”,或在“三去一降一補”基礎上構建更豐(feng) 富體(ti) 係,涵蓋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發展現代服務業(ye) 、強化產(chan) 權保護等內(nei) 容,係列支持政策也有望陸續出台。
“三去一降一補”亮點頻現
“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評價(jia)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尺。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量化指標任務落實情況表顯示,去產(chan) 能方麵,2017年預期目標為(wei) 壓減鋼鐵產(chan) 能5000萬(wan) 噸左右,實際完成5000萬(wan) 噸以上;計劃退出煤炭產(chan) 能1.5億(yi) 噸以上,實際累計化解2.5億(yi) 噸;計劃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chan) 能5000萬(wan) 千瓦以上,實際完成6500萬(wan) 千瓦。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工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77%,比上年提高3.7個(ge) 百分點。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申銀萬(wan) 國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去產(chan) 能作用下,煤炭、鋼鐵等原材料價(jia) 格回升,采集業(ye) 和加工業(ye) 業(ye) 績大幅上升,行業(ye) 整體(ti) 進入複蘇。目前去產(chan) 能還在向水泥、發電、化工等領域深化。“在此過程中,產(chan) 業(ye) 集中度不斷提高,龍頭企業(ye) 效應進一步發揮,低水平的產(chan) 能得到很大程度化解。不僅(jin) 如此,去產(chan) 能的效應還體(ti) 現在行業(ye) 組織結構的提升、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治理的改善上。”
“2017年金融杠杆、企業(ye) 杠杆、投資杠杆有了較大程度下降,特別是通過資產(chan) 管理市場、同業(ye) 市場、非標市場的清理整頓,潛在金融風險有所化解。降成本方麵,企業(ye) 的財務成本、製度性成本明顯下降。”楊成長分析指出。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明顯改善了市場供求關(guan) 係,促進市場價(jia) 格回升和企業(ye) 利潤增加。數據顯示,2017年工業(ye) 生產(chan) 者出廠價(jia) 格比上年上漲6.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21%,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ye) 企業(ye) 實現營業(ye) 利潤比上年增長24.5%。
補短板方麵,2017年,基礎設施投資和民生方麵的投資不斷加大。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ye) 、公共設施管理業(ye) 、農(nong) 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不含農(nong) 戶)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1.8%和16.4%。
“投資區域從(cong) 東(dong) 部向中西部轉移,從(cong) 中心城市向郊區轉移,從(cong) 城鎮向農(nong) 村轉移,從(cong) 硬性基礎設施向包括信息技術設施在內(nei) 的軟性基礎設施轉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特別是包括電信和交通運輸在內(nei) 的新興(xing) 基礎性產(chan) 業(ye) 增長體(ti) 量巨大。”楊成長說。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告訴記者,傳(chuan) 統高耗能產(chan) 業(ye) 通過技術或數字化轉型正實現“浴火重生”。以區塊鏈、人工智能、雲(yun) 服務、大數據等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帶來了空前的技術變革,創造出新應用場景、新運行模式、新發展業(ye) 態,滿足變化更快、要求更高、形態更多的社會(hui) 需求,加快驅動生產(chan) 力躍升以及生產(chan) 關(guan) 係變革。
多方發力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
多位代表、委員和專(zhuan) 家認為(wei)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線和主題,而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將成為(wei) 供給側(ce) 改革的重大任務。
全國政協委員、權健集團董事長束昱輝表示,當前,我國以製造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實體(ti) 經濟仍然麵臨(lin) 挑戰。歐美發達國家推進“再工業(ye) 化”戰略,印度、印尼、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則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在高端製造回流和中低端製造分流的雙重壓力下,雖然我國製造業(ye) 規模依然保持世界第一,但一些關(guan) 鍵技術仍受製於(yu) 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世界知名品牌仍然缺乏。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要以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為(wei) 目標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在發展實體(ti) 經濟上聚力發力,加快製造業(ye) 優(you) 化升級,提升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
孫丕恕表示,在邁向“中國製造2025”,實現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要解決(jue) 高汙染、高耗能以及製造業(ye) 與(yu) 信息化無法深度融合等關(guan) 鍵問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做好加減法,通過新舊動能轉換,補強產(chan) 業(ye) 結構短板。“建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鼓勵雙創,支持科技企業(ye) 與(yu) 製造業(ye) 企業(ye) 深度合作,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提供明晰的路徑、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支撐。積極參與(yu) 全球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浪潮,推動工業(ye) 互聯網發展,助力中國經濟實現彎道超車。”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指出,目前,銀行信貸資金占到我國實體(ti) 經濟融資的2/3以上。要按照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改進優(you) 化信貸條件,支持製造業(ye)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積極化解過剩產(chan) 能,淘汰落後產(chan) 能,發揮好金融對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的推動作用。
未來改革內(nei) 容將更豐(feng) 富
據悉,未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將在“三去一降一補”基礎上構建更豐(feng) 富的內(nei) 容體(ti) 係,包括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ye) ,更大力度扶持創新創業(ye) ,加強產(chan) 權保護、弘揚企業(ye) 家精神等都將納入其中。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在高端製造業(ye) 、現代化服務業(ye) 等方麵,我們(men) 與(yu) 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在量的方麵已經比較大了,但在核心技術等方麵還不能算強。未來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就必須通過深化供給側(ce) 改革,擴大開放,加速創新,以改革的思路來解決(jue) 發展問題。”
楊成長指出,未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將在重大思路上有所調整。一是更加強調廣義(yi) 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通過產(chan) 能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技術水平的提升等,使得供給和需求更加匹配,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二是更多使用經濟的、市場的、法律的手段,減少行政的手段。三是更加強調製度改革的關(guan) 鍵作用。包括各個(ge) 要素市場、要素定價(jia) 機製以及完善產(chan) 權製度等。
遲福林也認為(wei) ,為(wei) 了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將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豐(feng) 富內(nei) 涵。“一是在發展實體(ti) 經濟聚力發力。二是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推動供給體(ti) 係和供給質量的變革,進而促進更有效的投資。三是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上有更大作為(wei) 。四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建創新型國家,讓創新型創業(ye) 型人才發揮更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楊成長判斷認為(wei) ,圍繞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係列優(you) 化和細化的政策也有望陸續出台。“比如,通過更大力度推進企業(ye) 之間的並購重組、行業(ye) 整合來實現產(chan) 業(ye) 優(you) 化;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稅製,以市場化手段解決(jue) 產(chan) 能過剩;進一步推動和完善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ti) 係,充分發揮高質量指標體(ti) 係的引領作用等等。這些是我們(men) 過去用得相對不多的政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