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高估自己一年的成就,卻低估自己十年的發展
身處一個(ge) 高速輪轉的時代,“焦慮”似乎成為(wei) 不少人的常態。人之所以焦慮,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著急”——急著想要達成目標。
普通人如何應對焦慮?可能隻有長期主義(yi) 者,才能成為(wei) 時間的朋友。今天的文章,將詳細拆解“長期主義(yi) 者”與(yu) “短線思維者”的思維模式與(yu) 行為(wei) 方式,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來源 | 艾菲的理想
引發焦慮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著急”——急著想要達成目標。
可是,越是急著達成目標,目標往往越難實現;越著急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焦慮。於(yu) 是就形成了焦慮的習(xi) 慣——每周總有那麽(me) 一兩(liang) 天是在焦慮中度過的。
怎麽(me) 辦呢?
答案就是:做個(ge) “長期主義(yi) 者”。
說起來,這個(ge) 解藥並不複雜。然而它難就難在即便告訴了你,你也還是做不到。
譬如我,雖然對此已有深入了解,可某些時候,依舊無法改變想要“快速成功”的念頭與(yu) 欲望,也很難阻擋各種各樣誘惑的來襲。
而這正是我們(men) 大多數人在一生中成就非常有限的原因之一。
在說到底什麽(me) 是“長期主義(yi) 者”之前,讓我們(men) 先來看看與(yu) 之相對的“短線思維者”的思維模式與(yu) 行為(wei) 方式。
01
三種典型的“短線思維者”
有三種非常典型的“短線思維者”,分別是:機會(hui) 主義(yi) 者、速成主義(yi) 者以及猶豫的人。
1、機會(hui) 主義(yi) 者
什麽(me) 樣的人是“機會(hui) 主義(yi) 者”?
它說的是那些一看到市場上的某個(ge) 發財機會(hui) ,就想大撈一筆、撈完就走的人。他們(men) 想要的是跳過“播種、施肥、澆水”的過程,直接就能收獲花朵與(yu) 果實的人生;或者說,他們(men) 想要的是快速的,不必花費力氣就能實現的“財富自由”。
我周圍就有這樣的“機會(hui) 主義(yi) 者”,不論什麽(me) “風”來了,他都要摻和一下。房價(jia) 上漲時,他買(mai) 房子,比特幣上漲時,他買(mai) 比特幣,P2P火爆時,他買(mai) P2P。但不論哪一種投資方式,他其實從(cong) 未真正搞懂過。
所以,到現在為(wei) 止,他們(men) 中的任何一位,都沒實現想要獲得的財富。
2、速成主義(yi) 者
坦白的說,很多年前的我就是一個(ge) 典型的速成主義(yi) 者,總是想要更快實現升職加薪的目標,讓家人過上我所期待的生活。那時的我,總是心急火燎,卻忘記了真正應該關(guan) 注的事。
太想成功,是因為(wei) 沒有想過其實一生是足夠長的,所以路應該一步一步的走,饅頭應該一口一口的吃。如果想要幾步走完馬拉鬆,或是一口吃個(ge) 胖子,必然就會(hui) 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是極為(wei) 嚴(yan) 重的挫折。
後來回首,自然早已明白其中緣由——沒有長期主義(yi) 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會(hui) 急功近利,總是處於(yu) 焦慮之中。
那麽(me) ,焦慮又會(hui) 帶來什麽(me) 呢?
焦慮會(hui) 讓一個(ge) 人產(chan) 生對自己、對周圍環境、對老板的不滿,於(yu) 是就很難沉下心去學習(xi) 和成長,於(yu) 是也就很難做到十分投入的工作,甚至會(hui) 產(chan) 生非常多的抱怨。
而工作上的缺乏投入、對老板和環境的抱怨,又會(hui) 給想要獲得的短期成功帶來更大的阻力,最後短期成功便愈發變得遙遙無期,而這種遙遙無期的感覺隻會(hui) 更進一步的加劇我們(men) 的焦慮。
這就是一個(ge) 非常典型的朝著“快速崩潰”而去的增強回路。
持續演變下去,最後的你很可能會(hui) 成為(wei) 一名“嚴(yan) 重抱怨者”。
既無法在自己預想的時間內(nei) 達成想要的目標,同時又放棄不了這個(ge) 目標,於(yu) 是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抱怨上。就這樣日複一日的養(yang) 成了嚴(yan) 重抱怨的壞習(xi) 慣,最終成為(wei) 了一個(ge) 被老板和同事貼上“愛抱怨”標簽的人。
3、猶豫的人
什麽(me) 是“猶豫的人”?
這類人其實有點像:想要上船前往某處,但又擔心船可能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於(yu) 是就一腳踩在船上,一腳踩在碼頭的地上,一直“湊活著”、“等待著”、“不確定活著”的人。
這類人既無法徹底放棄想要到達的地方,又無法下定決(jue) 心走上船去,於(yu) 是就這麽(me) 一直猶豫著。
他們(men) 不知道的是:在任何時候,任何人的未來都不具有100%的確定性。所有未來隻有在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變成“現在”的時候,才有100%的確定性。
既然不存在,那就隻有一個(ge) 方法去實現 - 那就是創造。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絕非易事,很多人正是因為(wei) 把它想得太過簡單,沒有抱持“長期主義(yi) ”的信念,認為(wei) 它應該立刻出現,所以在“想要實現未來”與(yu) “無法立刻實現”之間最終走向了曠日持久的“猶豫”。
環顧四周,你會(hui) 發現,有的人在工作上是“猶豫的人”,於(yu) 是他們(men) 在工作時很難真正投入,他們(men) 總是在“等待著”什麽(me) ,也許是加薪的許諾,也許是升職的可能,但在獲取這些許諾與(yu) 強大可能之前,他們(men) 難以真正投入。
有的人在愛情上是“猶豫的人”,因為(wei) 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愛情與(yu) 親(qin) 密關(guan) 係,於(yu) 是畏手畏腳,不敢去愛,或者是就算愛了也很難完全投入,愛的非常“猶豫”。
有些人幹脆就是人生的“猶豫主義(yi) 者”,他們(men) 無法活在當下,他們(men) 總是活在對於(yu) 未來100%確定性的期待裏,活在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與(yu) 焦慮中。
這些都會(hui) 帶來什麽(me) 樣的後果呢?
後果一:無法全情投入當下、感受當下、享受當下。
後果二:無法真正有效的創造未來。
以上三種就是最為(wei) 普遍的“短線思維者”的思維模式與(yu) 行為(wei) 方式,而不論哪一種,都會(hui) 給我們(men) 帶來人生成就的阻礙,以及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擾。
02
三種典型的長期主義(yi) 者
在說如何成為(wei) “長期主義(yi) 者”之前,讓我們(men) 先來看看都有哪些非常典型的長期主義(yi) 者,以及長期主義(yi) 究竟為(wei) 他們(men) 帶來了什麽(me) ?
1、金錢投資的長期主義(yi)
據說,有一次Airbnb的CEO 布萊恩·切斯基和亞(ya) 馬遜的 CEO 貝佐斯坐下來聊天,兩(liang) 個(ge) 人談到了他們(men) 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於(yu) 是,切斯基問貝佐斯:“你覺得巴菲特給過你的最好建議是什麽(me) ?”
貝佐斯說:“有一次我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wei) 什麽(me) 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wei) 沒有人願意慢慢地變富。”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有種腦袋被擊中的感覺。
的確,當我們(men) 在給自己的投資設立期限時,有誰不是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個(ge) 當天收益的具體(ti) 數值,又有誰不是希望在自己30、40歲時就已賺到了足夠多的錢?
但其實,即使是股神巴菲特,99.8%的資產(chan) 也是在他50歲後賺到的。
同樣,即便我們(men) 都知道亞(ya) 馬遜是一家偉(wei) 大的公司,而它的股票從(cong) 上市時到現在已經漲了1000倍。可如果能有機會(hui) 在它上市之初,也就是1997年時就購買(mai) 這隻股票,我們(men) 也很難一直將它握到現在而不賣掉。
為(wei) 什麽(me) ?
原因很簡單,因為(wei) 它的價(jia) 格並不是線性上漲的,而是在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後才上漲到今天的價(jia) 格的,其間也曾有超過99%跌幅的時候。從(cong) 上市到現在一共22年,而股價(jia) 的極速上漲其實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試問,就算當初你在1997年買(mai) 進了它的股票,你真會(hui) 一直握住它從(cong) 此不賣嗎?
相信99.99%的答案都是“做不到”,我也一樣。所以,99.99%的人,即使知道了“巴菲特”的致富秘密,也不可能成為(wei) “巴菲特”。
這就是“長期主義(yi) ”對於(yu) 投資理財的重大意義(yi) 。
2、自我成長的長期主義(yi)
在自我成長的長期主義(yi) 上,有一個(ge) 人一直在激勵著我。
他就是約瑟夫·坎貝爾。
1929年,紐約股市暴跌,由此引發了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ge) 資本主義(yi) 世界,公司破產(chan) ,工廠倒閉,農(nong) 場破產(chan) 。
在這場異常嚴(yan) 重的經濟危機中,約瑟夫·坎貝爾也沒能找到工作。原本,可以在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卻因為(wei) 覺得單一學科會(hui) 讓人變得平庸,於(yu) 是拒絕了。隨後,他帶著自己的妹妹和朋友,隱居到了森林裏。
在森林裏,他一待就是五年,這是五年既沒有工作也沒有錢的日子。如果換作一般人,待在荒無人煙的森林裏,麵對沒有盼頭的生活,與(yu) 嚴(yan) 重匱乏的物質,一定會(hui) 有萬(wan) 念俱灰之感。
然而,坎貝爾卻不一樣。
他給自己製定了非常嚴(yan) 格的作息時間,他說:“在沒有工作或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麽(me) 的時候,你要自己找到該做的事情。我把一天分為(wei) 四個(ge) 時段,每個(ge) 時段四個(ge) 小時。我隻在其中三個(ge) 時段看書(shu) ,另外一個(ge) 時段自由活動。”
如此規律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在這5年裏,雖然窮苦,但坎貝爾的內(nei) 心卻無比喜悅,他每天都沉浸在學習(xi) 與(yu) 思考中,並最終創立了一個(ge) 非常完整的神話學理論 - 英雄之旅。
經濟大蕭條剛一結束,坎貝爾立刻就被莎拉勞倫(lun) 斯學院聘為(wei) 文學教授,開始了為(wei) 期38年的教書(shu) 生涯。
就像他自己寫(xie) 的“英雄之旅”一樣,5年的經濟大蕭條正是坎貝爾必須完成的“英雄之旅”的試煉,而此時的他已帶著關(guan) 於(yu) 神話學的完整理論“王者歸來”。他寫(xie) 了好幾本關(guan) 於(yu) 神話學的著作,其中多本被翻譯成了20多種語言,其中的《千麵英雄》還被評為(wei) 20世紀最重要的100本書(shu) 之一。
坎貝爾不但擁有眾(zhong) 多超級粉絲(si) ,包括作家、編劇、導演,他的書(shu) 還幫很多人找到了心靈的力量。好萊塢著名導演喬(qiao) 治·盧卡斯在創作《星球大戰》時參照了坎貝爾的書(shu) 。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他的母親(qin) ,《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以及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si) 。
他就是將“長期主義(yi) ”貫徹到個(ge) 人成長上的超級典範,也是我一直追隨的對象。
3、事業(ye) 發展的長期主義(yi)
現在我們(men) 知道亞(ya) 馬遜是家偉(wei) 大的公司,是家有原則的公司。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亞(ya) 馬遜成立以來,對它的質疑聲就從(cong) 未間斷。貝佐斯交出的短期成績常常不如人意:盡管銷售持續增長,但季報卻屢屢虧(kui) 損。
創業(ye) 起家的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這樣回憶說:“2000年後有段時間,我在分析師會(hui) 議上聽到基金經理公開嘲笑他。這家夥(huo) 瘋了,這家公司肯定破產(chan) 。”
的確,有那麽(me) 幾年,華爾街嚴(yan) 重懷疑亞(ya) 馬遜是否真的能夠生存。換做一般人,如此巨大的壓力肯定扛不住;但貝佐斯卻扛住了。
這個(ge) 壓力正是來自於(yu) 企業(ye) 界和管理界的長期爭(zheng) 論焦點,即“CEO如何平衡短期業(ye) 績與(yu) 長期目標的關(guan) 係?”
關(guan) 於(yu) 這一點,貝索斯用堅定的行動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著眼於(yu) 長遠目標,做一個(ge) 長期主義(yi) 的領導者。
他也正是這樣做的。
1997年,亞(ya) 馬遜上市之初,貝佐斯就對公司股東(dong) 表示:“亞(ya) 馬遜立誌做一家有長遠發展的公司。公司所做的一切決(jue) 策也將立足於(yu) 長遠的發展而非暫時的利益,我們(men) 會(hui)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建立一家偉(wei) 大的公司,一家我們(men) 的子孫們(men) 都能夠見證的偉(wei) 大的公司。”
之後,他在2011年年報中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台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麽(me) 可以和你競爭(zheng) 的人就很少了。因為(wei) 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麽(me) 長遠的打算。”
反觀現在,大多的投資人,追逐的都是快進快出的快速獲益。第一年進入,第二年上市,第三年退出。於(yu) 是,創業(ye) 者在投資方的壓力下,也就形成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價(jia) 值觀與(yu) 目標,從(cong) 而也就喪(sang) 失了成為(wei) 一家偉(wei) 大公司的機會(hui) 。
03
如何做?
在明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後,還需做到以下四點,才算是個(ge) “長期主義(yi) 者”:
1、清晰的認知
認識兩(liang) 點:
第一,知道你的目標是無法一蹴而就達成的。
第二,知道你的目標終究能夠被達成。
通過第一個(ge) 認知,你能做到不再“著急”、避免“焦慮”,因此也就避免了因為(wei) 每天情緒起伏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和注意力流失。
通過第二個(ge) 認知,你能做到堅定的前行,保持持之以恒的決(jue) 心與(yu) 勇氣。
2、堅定的信念
在有了清晰的認知後,就是保持堅定的信念——對以上兩(liang) 點認知的堅定信念。你需要非常相信你的目標是可以達成的,同時相信它的實現需要你付出足夠長時間的努力。
3、根據信念製定原則
在有了清晰的認知與(yu) 堅定的信念後,就要依據信念去製定原則。
對個(ge) 人投資而言,當你確定要開始做金錢上的長期投資時,就要先做很多研究,根據你的研究結果去製定投資原則:百分之多少投在貨幣基金,百分之多少投在個(ge) 股,百分之多少投在債(zhai) 券基金,百分之多少做指數基金……以及一共投資多少年、每月拿多少錢來做投資等。
對一個(ge) 公司而言,如果按照“平衡計分卡”的四個(ge) 維度來看,最重要的是:財務、客戶、流程、內(nei) 部學習(xi) 與(yu) 成長。而現實中,財務與(yu) 客戶這兩(liang) 者間的關(guan) 係在短期內(nei) 常常矛盾,於(yu) 是就需要CEO去製定自己的原則並長期執行。比如:亞(ya) 馬遜的CEO貝佐斯就選擇了“客戶”,這就是他為(wei) 自己和這家公司確立的原則。
顯然,原則不是隨便拍腦袋決(jue) 定的,而是在認真研究與(yu) 不斷嚐試下最終確定的。
4、根據原則嚴(yan) 格執行
“執行”看起來是最容易的一步,隻要去做就好了,但其實恰恰相反。
就像很多好公司的股票一樣,就算你在它價(jia) 格很低的時候就買(mai) 了,在周圍人都悉數賣出、主流媒體(ti) 看空股市的時候,你還能堅持不賣嗎?
當周圍人都在買(mai) 房買(mai) 車,買(mai) 第二套房、換第二輛車的時候,你還能堅守自己製定的“自我成長”原則,每年將很多時間和金錢放在自我成長上,堅定的成長與(yu) 學習(xi) 長達五年之久嗎?
當華爾街看衰亞(ya) 馬遜、亞(ya) 馬遜股價(jia) 連續下跌的時候,如果你是它的CEO,還能繼續堅持“客戶第一”的原則毫不動搖嗎?
當這三個(ge) 問題問出的時候,相信99.99%的人都在搖頭。
所以,隻有在經曆了“執行”這一步的考驗後,你才可能真正化繭成蝶。
最後的話
相信有一天,你能修煉到“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yun) 卷雲(yun) 舒,我自巋然不動”的境界,不為(wei) 外物所擾,不為(wei) 心情牽絆,隻是堅定的看著自己的目標,走好自己想要的每一步。
那麽(me) 剩下的,就請安心的交給時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