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振作工業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關(guan) 於(yu) 振作工業(ye) 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改產(chan) 業(ye) 〔2021〕1780號
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資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國家能源局、全國工商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工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工業(ye) 穩則經濟穩。為(wei) 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認真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做好宏觀政策預調微調和跨周期調節,精準打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堵點卡點,挖掘市場需求潛力,強化政策扶持,優(you) 化發展環境,保持良好增長預期,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振作工業(ye) 經濟運行,推動工業(ye) 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會(hui) 同有關(guan) 方麵製定了本實施方案。
一、打通堵點卡點,確保工業(ye) 經濟循環暢通
(一)紮實推進能源安全保供。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資源統籌調度,推進煤炭優(you) 質產(chan) 能充分釋放,提高發電供熱化肥用煤中長期合同履約水平,推動煤電企業(ye) 提高發電出力。製定好能源保供應急預案,做實做細能源電力保供工作,保障民生和重點用戶用能需求。對煤電和供熱企業(ye) 今年四季度的應繳稅款全部暫緩繳納。完善能耗雙控有關(guan) 政策,嚴(yan) 格能耗強度管控,多措並舉(ju) 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保障工業(ye) 發展合理用能。嚴(yan) 厲打擊散布虛假信息、哄抬價(jia) 格等各類違法行為(wei) 和資本無序炒作。(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資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jia) 。持續密切監測大宗原材料市場供需和價(jia) 格變化,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場有效供給,靈活運用國家儲(chu) 備開展市場調節。實施好《重要商品和服務價(jia) 格指數行為(wei) 管理辦法(試行)》,加強信息發布解讀,促進規範運行。進一步強化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監管,堅決(jue) 遏製過度投機炒作。(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證監會(hui) 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持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順暢。強化對重點行業(ye) 的運行監測,建立完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預警機製,加強問題分析研判,積極應對突發情況,及時處置潛在風險。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和迭代應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應用政策支持力度。發揮“鏈主”企業(ye) 作用,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鏈資源配置。聚焦新能源汽車、醫療裝備等重點領域,實施重點領域“1+N”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貫通工程,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貫通發展。深入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示範創建。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推行一站式服務,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挖掘需求潛力,拓展工業(ye) 經濟市場空間
(四)促進重大項目落地見效。加快“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區域重大戰略規劃及年度工作安排明確的重大項目實施,推進具備條件的重大項目抓緊上馬,能開工的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在建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爭(zheng) 取早日竣工投產(chan) 。在5G、千兆光網等領域布局一批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盡快啟動一體(ti) 化大數據中心樞紐節點建設工程和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發揮國家和地方重大外資項目專(zhuan) 班作用,加快推動先進製造業(ye) 等領域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實施。(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大力推動企業(ye) 技術改造。修訂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引導企業(ye) 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實施工業(ye) 企業(ye) 技術改造投資升級導向計劃。在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煤電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技術改造,推動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建設,實施生產(chan) 線和工業(ye) 母機改造,補齊關(guan) 鍵技術短板,提高產(chan) 品供給質量。加快工業(ye) 互聯網建設和普及應用,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企業(ye) 依托工業(ye) 互聯網開展數字化轉型。開展質量技術幫扶“巡回問診”,鼓勵企業(ye) 建立質量追溯機製,有效落實企業(ye) 質量主體(ti) 責任。(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培育新業(ye) 態新模式。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工程,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you) 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長引擎。前瞻謀劃未來產(chan) 業(ye) ,組織實施未來產(chan) 業(ye) 孵化與(yu) 加速計劃,推動建設一批國家未來產(chan) 業(ye) 先導試驗區。支持製造業(ye) 大型企業(ye) 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提供研發設計、創業(ye) 孵化、計量測試、檢驗檢測等服務。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融合應用。深入開展科創服務領域標準化建設行動,推動製造服務業(ye) 標準體(ti) 係逐步完善。(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釋放重點領域消費潛力。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加快充電樁、換電站等配套設施建設。健全家電回收處理體(ti) 係,實施家電生產(chan) 者回收目標責任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家電等領域推出新一輪以舊換新行動。鼓勵開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xiang) 行動。麵向北京冬奧會(hui) 轉播等重大場景促進超高清視頻落地推廣。推動傳(chuan) 統線下業(ye) 態供應鏈和運營管理數字化改造,發展新型信息消費。加大線上線下融合力度,擴大自主品牌消費和線上新型消費,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高水平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提高外資利用水平。出台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麵清單,進一步放寬製造業(ye) 等領域限製。開展國際產(chan) 業(ye) 投資合作係列活動,搭建外資企業(ye) 和地方溝通交流平台。適時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chan) 業(ye) 目錄》,鼓勵外商投資製造業(ye) 。(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動外貿穩定發展。落實好穩外貿政策措施,鞏固提升出口信用保險作用,抓實抓好外貿信貸投放。依托國家物流樞紐,拓展海運、空運、鐵路國際運輸線路,推動構建支撐“全球采購、全球生產(chan) 、全球銷售”的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推動國際物流降本增效。(發展改革委、商務部、銀保監會(hui) 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政策扶持,健全工業(ye) 經濟保障措施
(十)完善重點行業(ye) 發展政策。持續鞏固提升鋼鐵化解過剩產(chan) 能工作成果,對違法違規問題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完善汽車產(chan) 業(ye) 投資管理,統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優(you) 化石化產(chan) 業(ye) 規劃布局,有序推進煉化一體(ti) 化項目建設。積極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示範應用,加快推進沿海、內(nei) 河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組織開展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融合發展試點,探索推廣“兩(liang) 業(ye) 融合”新路徑新模式。(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優(you) 化重點區域政策體(ti) 係。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重大任務,落實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發展有關(guan) 重大部署,結合區域特點製定完善當地發展規劃、產(chan) 業(ye) 政策以及優(you) 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加大精準支持力度,提升產(chan) 業(ye) 支撐能力。發揮國家級新區、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示範區等作用,有序承接國內(nei) 外產(chan) 業(ye) 轉移。鼓勵地方立足自身特色和優(you) 勢,打造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培育發展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構建各具特色、優(you) 勢互補、結構合理的集群發展格局。不斷總結和宣傳(chuan) 推廣地方和企業(ye) 振作工業(ye) 經濟好經驗好做法。(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全國工商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強化能效標準引領。科學確定石化、有色、建材等重點領域能效標杆水平和基準水平,明確目標方向,突出標準引領,嚴(yan) 格能效約束,組織一批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開展節能降碳技術示範應用,提高行業(ye) 節能降碳水平。推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ye) 和數據中心加大節能力度,加快工業(ye) 節能減碳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加大能耗標準製修訂、宣貫推廣工作力度,建立動態提高能效標杆水平和基準水平機製,完善能源核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大製造業(ye) 融資支持。緊密結合製造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周期,合理確定融資期限,增加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投放,提升融資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完善製造業(ye) 中長期融資考核評價(jia) 機製。開展“補貸保”聯動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發行公司信用類債(zhai) 券,推廣以信息共享為(wei) 基礎的“信易貸”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完善配套支持機製。深化產(chan) 融合作,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ti) 係和評價(jia) 機製,落實產(chan) 融合作推動工業(ye) 綠色發展專(zhuan) 項政策,建立工業(ye) 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庫,發揮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工業(ye) 綠色低碳領域匯聚。(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破解企業(ye) 用工難題。開展大規模多層次職業(ye) 技能培訓,促進產(chan) 業(ye) 用工需求和職業(ye) 技能培訓有效銜接,提高勞動者適應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能力。提升公共就業(ye) 服務質量,完善勞動力供需雙方信息發布和對接機製,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ye) ,嚴(yan) 厲打擊侵害勞動者就業(ye) 權益行為(wei) ,規範用工市場,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完善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基礎設施,提升產(chan) 業(ye) 集聚區公共服務效能,引導製造業(ye) 向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有序梯度轉移,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ye) 。(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優(you) 化發展環境,促進工業(ye) 經濟行穩致遠
(十五)減輕中小企業(ye) 負擔。落實好支持製造業(ye) 中小企業(ye) 的助企紓困政策,加大對涉企違規收費的整治力度。加大保障中小企業(ye) 款項支付條例落實力度,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規範款項支付秩序,健全防範和化解拖欠賬款長效機製。鼓勵地方安排中小企業(ye) 紓困專(zhuan) 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ye) 給予資金等支持。用好直達實體(ti) 經濟貨幣政策工具和支小再貸款,加大普惠小微企業(ye) 信用貸款投放。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支持小微企業(ye) 的貸款風險分擔補償(chang) 機製。用好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降費獎補資金,促進擴大小微企業(ye) 擔保業(ye) 務規模,降低融資擔保成本。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對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延緩繳納今年四季度部分稅費。研究並適時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後的接續政策,鼓勵地方有針對性出台幫扶措施。對確有困難的納稅人,地方可按現行規定減免房產(chan) 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人民銀行、國資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優(you) 化市場環境。建立完善《優(you) 化營商環境條例》專(zhuan) 項執法檢查常態化機製,督促各地區嚴(yan) 格落實條例規定。建立健全製度化的政企互動機製,落實好企業(ye) 家參與(yu) 涉企政策製定機製,推動構建親(qin) 清政商關(guan) 係。加強製定政策的事先評估和事後評價(jia) 。鼓勵和支持各地區結合本地產(chan) 業(ye) 發展特點,在保護市場主體(ti) 權益、完善政務服務等方麵出台更為(wei) 有力有效的改革舉(ju) 措,分批複製推廣。大力弘揚工業(ye) 經濟優(you) 秀企業(ye) 家精神。(發展改革委、全國工商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各有關(guan) 方麵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上來,進一步提高站位、堅定信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責任擔當、主動作為(wei) ,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政策落地落細落實,同時加強對工業(ye) 經濟運行態勢的跟蹤監測,深入分析研判苗頭性傾(qing) 向性潛在性問題,強化預研預判,做好政策儲(chu) 備,全力以赴振作工業(ye) 經濟運行,推動工業(ye) 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