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繞過風險,而獲得勇氣
風平浪靜的海麵,
所有的船隻都可以齊驅競勝。
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
隻有大勇大智的人能夠處之泰然。
—— 莎士比亞(ya)
作者 | 劉勁
來源 | 《經濟觀察報》
劉 勁
長江商學院會(hui) 計與(yu) 金融學教授
投資研究中心主任
什麽(me) 是勇氣?
勇氣是做正確事情的能力。
勇氣不同於(yu) 判斷:一個(ge) 人可以有精準的判斷,但如果明知正確的事情是什麽(me) ,卻沒有做的能力,我們(men) 就說他缺乏勇氣。
和勇氣相對應的概念是風險,風險是在不確定性下可能出現的損失,勇氣是承擔正確風險的能力。
何為(wei) “正確”?
一是指方向,不能帶來上行機會(hui) 的風險是無謂的風險,或性價(jia) 比不高的風險,應該規避。
二是指數量,冒無法承擔的風險是冒進、愚蠢,不敢承擔足夠的風險是膽小、懦弱。
所以衡量一個(ge) 人的勇氣,必須知道他做事的目的,也要知道他對風險的預估,是一個(ge) 內(nei) 觀的過程。
站在第三方視角看不出一個(ge) 人的勇氣,因為(wei) 一個(ge) 人看似勇敢的作為(wei) ,同樣可能是出於(yu) 無知或誤判。“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是勇氣,是沒有經驗。
為(wei) 什麽(me) 勇氣重要?
因為(wei) 真正的成就——無論是自我的成長、對家庭、社會(hui) 乃至世界的貢獻 ——都是在不確定性中產(chan) 生的。成就是機會(hui) 的實現,風險是可能的損失。
一般情況下,風險和機會(hui) 成均衡態:機會(hui) 越大,風險越大;機會(hui) 越小,風險越小。因此要想取得更大成就,必須培養(yang) 更大的風險承受能力。
大舍才能大得,這其實是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
培養(yang) 風險承受能力
一是要理解世界,能清楚把不確定性分割為(wei) 機會(hui) 和風險兩(liang) 個(ge) 部分。
這裏常犯的錯誤是把風險和機會(hui) 混為(wei) 一談,憑感覺來判斷事理。
這樣就可能由於(yu) 對機會(hui) 的貪婪而低估風險,或者因為(wei) 對風險的恐懼而低估上行的機會(hui) 。
前者造成魯莽的冒進,後者造成錯失良機。
二是要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可能損失。
承受損失的能力包括物質和精神兩(liang) 方麵。一個(ge) 人的資源越豐(feng) 厚,承受物質損失的能力就越大。所以勇氣並不完全是一個(ge) 心理因素,和一個(ge) 人的資源稟賦有直接關(guan) 係。
“人窮誌短”和“吝嗇鬼”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概念。雖然兩(liang) 者都有對損失強烈的規避傾(qing) 向,但前者緣起於(yu) 物質的匱乏,後者來自精神的脆弱。
三是用所有機會(hui) 鍛煉承受風險的能力。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損失都會(hui) 直接帶來人思想上的痛苦,痛苦承受的多了,自然就有了免疫能力。“殺不死你的東(dong) 西能讓你更堅強”就是這個(ge) 道理。
鍛煉風險承受能力並不是說要冒無謂的風險。勇氣是讓我們(men) 承擔正確的風險。所以,假以時日,這種鍛煉應該能從(cong) 整體(ti) 上帶來成功,隻是一部分實踐由於(yu) 失敗帶來了損失。“失敗乃成功之母”也是因為(wei) 雖然失敗,但是在做正確的事情。
所以,人的進步往往都伴隨著風險承受能力的提升。這種提升有故意練就的精神上的強化,也有物質上的積累帶來的更高風險承受能力。
用這種方法可以培養(yang) 意識層麵的勇氣。但人是極其複雜的,人的精神活動除了意識還有潛意識。如果風險承受能力僅(jin) 局限在意識層麵,潛意識層麵仍然薄弱,人就會(hui) 在風險麵前變得焦慮。
這種焦慮來自於(yu) 潛意識,因此很難控製。潛意識中的焦慮引發的抑鬱、失眠、神經係統紊亂(luan) 、免疫功能低下等等又會(hui) 作用到身體(ti) 上,瓦解意識的物質基礎——我們(men) 身體(ti) 。
因此要真正提升勇氣,需要意識和潛意識的共同提升。這裏起作用的是所謂的“木桶效應”,最低的那塊木板決(jue) 定了木桶能承載的水量。
我們(men) 知道,意識層麵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靠鍛煉提高,但潛意識無法直接控製,如何影響它?
一個(ge) 辦法是對信息本身進行扭曲或選擇性吸收。
對可能引起焦慮的信息視而不見,或者幹脆就不去思考任何帶風險的事情。
“難得糊塗”一方麵是為(wei) 人處事的建議,另一方麵是降低焦慮的良藥。但這種方式來處理焦慮並非上策,因為(wei) 從(cong) 骨子裏是用自己騙自己的方式麵對風險。雖能降低焦慮,但由於(yu) 認知的失誤,做事必然帶來偏差。前麵講過,無知、盲目和勇氣是兩(liang) 碼事。
另一個(ge) 辦法是通過信仰。
信仰可以來自宗教,也可以來自哲學。無論信仰的來源是什麽(me) ,它的一個(ge) 作用是把人能控製的事和控製不了的事分開,然後做人能控製的事,把控製不了的交給上帝或哲學。
這種分割由意識來做,但對潛意識有著直接影響。很多信仰堅定的人,可以做到“視死如歸”,是勇氣的最高境界。
信仰是勇氣的最終來源
信仰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wei) 其所顧及的不隻是現在或是將來幾十年,而是對整個(ge) 世界永恒的信念。
沒有信仰的人,隻在人生短短幾十年裏做優(you) 化;有信仰的“人生”是沒有終點的。
也正是因為(wei) 這個(ge) 原因,信仰使人能更長遠地看問題,對眼下的風險、得失看得更淡,也就更加堅強。
信仰一個(ge) 很大特點是逼著人思考死亡。年輕人一二十歲的時候會(hui) 感覺到人生漫漫沒有邊際,甚至是永恒的,但到三四十歲就會(hui) 通過親(qin) 身經曆漸漸感受到死亡的威脅。
人生得失,莫大於(yu) 生死。但真正能把死放到一個(ge) 顯著位置仔細思考的人並不多,因為(wei) 思考死亡本身也會(hui) 帶來痛苦。
由於(yu) 完整的信仰體(ti) 係無一例外都會(hui) 有對死的闡述,有信仰的人就不得不經常性地對死進行深度思考。如果思考鍛煉的結果是連死都能以平常心看待,自然能直麵其它任何損失。
由於(yu) 信仰能夠全方位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wei) ,對信仰的選擇就極其重要。所有的信仰體(ti) 係都必須解答幾個(ge) 基本的問題:人是什麽(me) ?人生的意義(yi) 在哪裏?如何過好人生?
不同的信仰體(ti) 係,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非常不同的。實際上,信仰體(ti) 係的生命力並非來自於(yu) 它的正確性或精確度(信仰並不是科學),而是來自於(yu) 它對人和社會(hui) 是否有正麵的影響。
正常的人和社會(hui) 需要友愛、善良、慈悲、和平、美好以及現實問題上的實事求是。所以不難看出,世界上幾千年來最成功的信仰體(ti) 係都或多或少提倡類似的理念。這裏當然有特例,因為(wei) 曆史並沒有終止。
其中,在現實問題上的實事求是可能是最難的一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利用科學方法,科學方法帶來的是對現實和世界基本觀點持續不斷的修正。
一個(ge) 好的信仰體(ti) 係就必須有兩(liang) 麵性:
對永恒問題有係統自洽的闡述;
同時有足夠的彈性,能夠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修正自己,做到與(yu) 時俱進。
因此,人要獲得更大勇氣,就要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在現實中鍛煉風險承受能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套與(yu) 科學相匹配、不衝(chong) 突的信仰體(ti) 係。信仰是勇氣的最終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