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線”思維

來源:張麗俊,管理學堂 發布日期:2022-09-16
導語:為什麽說頂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線”思維?本文與大家探討。



千萬(wan) 不要成為(wei) 一個(ge) “優(you) 秀”且“無用”的人。



什麽是“優秀”且“無用”的人?

比如有的人考研,非常努力,每天早上四點起來學習,晚上十二點才休息,非常辛苦。

問他為什麽考研?他不知道,也不知道考研以後幹什麽,他說是家裏人讓他考的,報考的專業也不是自己喜歡的,所以學得非常痛苦,最後也不出結果。

看上去是很“優秀”的,但其實“無用”。這就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我們更應該花80%的時間在戰略選擇上。

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選擇比努力重要。一個人想變得優秀,想成長得最快,那麽就要做對選擇,最好是找到自己的“最速曲線”。




什麽(me) 是最速曲線?


什麽(me) 是最速曲線?


伽利略其實是“最速曲線”問題的提出者。


他想,當一個(ge) 球從(cong) 同一個(ge) 高度的斜坡滾下來,什麽(me) 樣的坡滾得最快呢?


在1696年,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再次提出這一問題,並征求解答。


牛頓、萊布尼茲(zi) 、洛必達等人都參與(yu) 了問題的解答,次年有多位數學家得到正確答案。




如上圖所示,紅色的這條線是最快的,這就是最速曲線。


滑雪運動員在意的不是哪一條路線最短,而是哪一條線最快到達終點,最快的這一條線就是最速曲線。


最速曲線也能給我們(men) 啟示意義(yi) :選擇最速曲線,在最速曲線上努力,才更有價(jia) 值。努力是支點,而選擇才是那個(ge) 杠杆。



追求成長,是每一個(ge) 人的最速曲線


我認為(wei) ,追求成長,是每一個(ge) 人的最速曲線。


很多年輕人出來上班,選擇工作的參考標準,就是能賺多少錢。


但也有一些優(you) 秀的人,則是以成長為(wei) 自己的目標,他們(men) 知道,隻有成長才是最速曲線。當你成長了,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尤其是在非常年輕、不是非常缺錢的時候,千萬(wan) 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收入,更多的是要思考:


是不是在一個(ge) 有價(jia) 值的公司工作?

有沒有一個(ge) 非常值得學習(xi) 的老板?

有沒有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共事?


這些才是寶貴的財富,字節跳動張一鳴也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有人問張一鳴:為(wei) 什麽(me) 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長很快?

張一鳴說:







“首先,我工作時,從(cong) 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yu) 大部分同事的問題,隻要我能幫助解決(jue) ,我都去做。


工作的前兩(liang) 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wei) 有興(xing) 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cong) 負責一個(ge) 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ge) 後端係統,開始帶一個(ge) 小組,後來帶一個(ge) 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ge) 大部門。”



把成長作為(wei) 最大的收入,這些在未來的作用,遠遠比當前的收入價(jia) 值更大。


高瓴資本張磊說過一段很有啟示意義(yi) 的話:


無法燒掉的東(dong) 西才重要,總結起來就三樣,那就是一個(ge) 人的知識、能力和價(jia) 值觀,這也是深藏於(yu) 內(nei) 心並真正屬於(yu) 自己的“三把火”。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當你不斷成長, 瘋狂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ti) 係,當你的知識能力到達了一定的水平,你的視野會(hui) 更寬廣一些,在麵臨(lin) 諸多選擇時,你做出正確選擇的概率也會(hui) 更大一些。在不斷的正確選擇中,會(hui) 慢慢地形成馬太效應。


所以在還非常年輕的時候,不要著急多賺錢,而是要成長。


有人問巴菲特,為(wei) 什麽(me) 很多人賺不到錢?


巴菲特的答案很簡單,因為(wei) 他們(men) 不肯慢慢賺錢。


錢要慢慢賺,但能力要快速提高,這就是屬於(yu) 人生的最速曲線。



組織能力,企業(ye) 的最速曲線


不僅(jin) 是個(ge) 人,企業(ye) 經營也要有最速曲線。


最速曲線,其實還有一個(ge) 名字,叫做等時曲線。



也就是說,在這條最速曲線上,物體(ti) 在均勻重力場中(無摩擦)滑動到最低點所花費的時間與(yu) 其起始點無關(guan) 。


很多人問,我現在學習(xi) 還來得及嗎?我現在想經營好公司來得及嗎?


最速曲線告訴我們(men) ,當都在這條線上時,到達終點需要的時間是一樣的,和起點關(guan) 係不大。


在組織大課中,我也告訴過大家,對我來說,企業(ye) 的起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變化的速度快不快。


你找到你的企業(ye) 的最速曲線,在這條最速曲線上長期努力下去就夠了。


在當前的低穀期,企業(ye) 更需要找到最速曲線。


什麽(me) 是企業(ye) 的最速曲線?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你的組織能力。


戰略是容易模仿的,但組織難以複製。組織體(ti) 係是長期進化而來的,也容易產(chan) 生惰性。


所以這時候對企業(ye) 而言,更重要的是經營好你的組織。


當然這很困難,改變慣性永遠是最難的,對個(ge) 人和企業(ye) 都是如此。


飛人蘇炳添,在他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時候,他感覺自己跑不進10秒。為(wei) 了追求進步,他做了一個(ge) 很大膽又很冒險的決(jue) 定:換起跑腳。


正常人換一個(ge) 腳起跑影響不大,但對這樣頂級的運動員來說,換腳會(hui) 改變以前訓練形成的節奏。


把一個(ge) 以前很成熟的技術突然間改變過來,太困難了,意味著要重新學跑步,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甚至會(hui) 痛苦很長一段時間。


但最後的結果有目共睹,蘇炳添的技術越來越好,成績也一直在突破。


再回到企業(ye) 場景中,之前企業(ye) 是粗放式發展,現在要精細化管理,要建製度、流程、體(ti) 係。以前以業(ye) 務為(wei) 導向,現在要重視人。改變舊有思維非常困難,因為(wei) 改變了你的習(xi) 慣,改變了你組織的慣性。甚至你的收入也會(hui) 短暫變少。


但這是你的最速曲線,也是我常常說的“慢就是快”。


把製度、流程、體(ti) 係建立起來,你的團隊執行能力強了。


當你的組織能力提升了,你的業(ye) 務也隨自然會(hui) 迎來飛躍。日本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很多都是來自公司的一線基層,比如中村修二在日亞(ya) 化學幹了15年的基層技術工作,發明藍光LED,以一己之力將整個(ge) 公司推進世界500強。激活組織裏的每一個(ge) 人,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對企業(ye) 來說,要找好最速曲線,從(cong) 底層建立起自己的優(you) 勢。


作為(wei) 個(ge) 人、企業(ye) ,想要成長都非常難,找到最速曲線,需要時間。


巴菲特說過:成功的投資需要時間、複利、等待和耐心,懂得時間複利,才能看到結滿財富果實。


無論你是企業(ye) 還是個(ge) 人,都要在最速曲線上努力,有耐性等待,我們(men) 終將看到價(jia) 值。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