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與外資優惠說再見
外資參股企業(ye) 和近60個(ge) 經濟特區的企業(ye) ,目前按15%的稅率繳納企業(ye) 稅,不足本土企業(ye) 33%納稅稅率的一半。
為(wei) 吸引和隔離外商投資,中國於(yu) 1980年在深圳設立了第一個(ge) 經濟特區。但此後,隨著各地區競相吸引外資,特區數量急劇增長。
這個(ge) 自2000年首次提出以來已討論長達7年之久的提案,將於(yu) 明年開始把內(nei) 外資企業(ye) 稅率統一至大約25%的中間水平。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黃亞(ya) 生(Yasheng Huang)表示:“這是件大事——並非因為(wei) 其實際影響很大,而是因為(wei) 它標誌著與(yu) 90年代正統觀念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90年代的正統觀念認為(wei) ,外商直接投資是解決(jue) 棘手問題的神奇藥方。”
投資銀行瑞銀集團(UBS)表示,外商投資在中國資本支出中從(cong) 未占據過主導地位——在90年代中期達到約16%的峰值,目前已回落至5%左右。
然而,稅收減免曾是外資存在更高價(jia) 值的標誌,因為(wei) 人們(men) 認為(wei) ,外國人擁有高超的技術和管理技能。
中國高層領導人頻頻向訪華的外國企業(ye) 高管示好。許多外企高管受到江澤民和朱鎔基的接見,並建立起他們(men) 眼中的個(ge) 人關(guan) 係。江澤民自1989年開始擔任中國領導人,任職時間逾10年,朱鎔基在江澤民任職期間掌管著中國的經濟大權。
然而,2002年的領導人換屆,以及迅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引起了人們(men) 的反思。以胡錦濤和溫家寶為(wei) 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有意避開與(yu) 外國商界領袖單獨會(hui) 麵。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他們(men) 更願意將自己視為(wei) 較貧窮社會(hui) 階層——而非富商——的一員,另一方麵則是因為(wei) ,無論如何投資都會(hui) 進入中國。
普華永道(PwC)駐上海的任穎麟(Alan Yam)表示:“絕大多數外資企業(ye) 在中國投資——不是出於(yu) 稅收原因,而是出於(yu) 商業(ye) 方麵的理由,比如市場巨大,能夠供應中國上遊消費者等。”
大多數全球跨國企業(ye) 在中國都有業(ye) 務,但有很大一部分海外資金來自台灣和香港,甚至以一種迂回的方式來自中國自身。這些資金往往投資於(yu) 麵向出口的低成本工廠。
中國資金進行著“往返旅行”,通過香港或英屬維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等避稅天堂流出再流回中國,以獲得稅收優(you) 惠。
中國財政部下屬某智囊機構的教授孫剛指出:“有許多虛假的外商投資。”
在中國政府苦苦應對美國和歐盟(EU)日益高漲的保護主義(yi) 情緒及自己不斷膨脹的外匯儲(chu) 備之時,鼓勵廉價(jia) 商品出口已不再是一項優(you) 先考慮的政策舉(ju) 措。
瑞銀集團駐香港的喬(qiao) 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中國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地方政府向外國投資者盲目提供更多優(you) 惠,建立更多的低檔產(chan) 品生產(chan) 設施,導致更多的外匯流入和更多的出口。”
在法律通過前已經投資的企業(ye) 將保留低稅率——在某些情況下,最長可達5年,而中國政府還打算繼續向高科技生產(chan) 企業(ye) 提供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
阿迪達斯(Adidas)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赫伯特•海納(Herbert Hainer)等商界領袖認為(wei) ,沒有理由離開中國。
阿迪達斯每年2億(yi) 件鞋產(chan) 品和3億(yi) 件服飾中大約有一半是在中國生產(chan) 的。
他在訪問北京期間表示:“我們(men) 已建立起製造技能和訣竅,還有供應鏈,這日益成為(wei) 迅速開辟市場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我們(men) 的供應商已經和阿迪達斯建立了如此緊密的聯係,要分開它們(men) 並不容易。所以,未來幾年,我認為(wei) 我們(men) 在中國生產(chan) 這一點不會(hui) 有太大變化。”
來源:金融時報